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赘述于本文结尾
近期,大家的目光多被中美关税战吸引了,但是特朗普政府在其他方面也在针对中国,他们在中国赴美留学的学生身上做起了文章。
据界面新闻报道,在即将毕业的紧要关头,中国大批留学生的签证被美国无预警撤销,并且俄亥俄州还通过了有关高等教育的消极涉华法案,引的中国教育部发布了1号留学预警,提醒学生加强防范。
那么,美国是以什么理由取消这些留学生的签证的呢?这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美国留学生签证被大批撤销
2025年4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收到一封特殊邮件:该校与中国武汉大学合办的联合培养项目被紧急叫停。
邮件末尾附着俄亥俄州议会最新通过的《参议院第1号法案》,其中第三条赫然写着,禁止公立大学接受来自中国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资金支持,这一法案如同多米诺骨牌的首张,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美高校的签证危机。
然而,俄亥俄州的立法并非孤例,自2024年起,美国国会“中国特设委”就频繁向顶尖高校施压,要求审查中国留学生的学术活动。
3月19日,该委员会主席莫伦纳致函哈佛大学等六所高校,不仅要求提供中国学生的详细信息,还说他们是中国在美国安插来获取敏感技术的,这种指控直接导致4月11日特朗普政府启动“国家安全审查”,在未通知校方的情况下,撤销了88所高校529名学生的签证。
这些被撤销签证的学生背景各异: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因参与中美联合量子计算项目被贴上“安全威胁”标签,纽约大学本科生因在社交媒体支持巴勒斯坦被ICE拘留;甚至有学生因三年前的超速罚单未处理,被认定为“潜在犯罪关联”。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学生的SEVIS系统记录被直接终止,连学校都未收到通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李开复在公开信中痛斥,这是对学术自由的践踏,学生的隐私和尊严荡然无存。
提醒学生注意三大风险,签证审查周期延长、OPT延期申请驳回率飙升、合作办学项目随时可能中断,这一预警并非空穴来风,根据美国移民局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学生F1签证拒签率已达35%,较去年同期增长12%。
除此之外,教育部还同步启动多项措施,开通“留学安全绿色通道”,为受影响学生提供紧急法律援助,并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协商,为中国学生开辟转学快速通道,推动“云端学术桥”项目,将部分线下课程转为线上,避免学业中断。
特朗普政府的行为不仅给中国留学生造成了困扰,美国高校也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国际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500亿美元,其中中国学生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就曾坦言说,如果失去中国生源,工程学院将面临30%的预算缺口。
联邦政府的施压让校方不得不配合审查,达特茅斯学院一位学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因参与中美清洁能源研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撤销签证,校方虽表示“强烈反对”,却无法阻止移民局的行动。
这种矛盾在高校协会中尤为明显,美国大学协会(AAU)联合14个教育组织致函国务卿鲁比奥,指出“过度审查将导致顶尖人才流失”。
但政府的回应却冷若冰霜,国土安全部发言人宣称,国家安全高于一切学术自由,这种对立直接导致高校采取“自保策略”,麻省理工学院悄悄终止了与清华大学的AI联合实验室,理由是“避免政治风险”。
面对政策突变,中国留学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四名学生组成的“维权小组”成功起诉政府,指控其“违反正当程序”,因为有律师指出,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未被定罪的记录不能作为驱逐依。
美国的针对让中国留学生转投他国的怀抱,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春季学期申请赴英、澳留学的中国学生大幅增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为此推出“中国人才计划”,为转学生提供20%的学费减免。
加拿大则放宽STEM专业工作签证政策,允许毕业生直接申请永久居留权,这些举措正在重塑全球留学格局,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预测,2026年中国留学生占比将超过印度,成为英国最大生源国。
这场签证危机折射出更深层的国际秩序变化,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中国留学生中48%攻读STEM专业,这些领域的技术竞争已成为中美博弈的新战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普通学生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位同学在社交媒体写下:“我来美国是为了学习知识,不是成为政治棋子。”这句话说出了无数留学生的心声。
当学术自由让位于国家安全,当教育合作沦为地缘工具,真正受损的将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场签证风暴尚未平息,但它已经在全球教育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未来,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与保障学术自由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中美两国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