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岁的男孩希希不幸患上了神经母细胞瘤。
这种肿瘤恶性度高,早期不易发现,具有进展快、易转移的病程特点。
幸好,希希在医院接受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经过两个多月的预后,希希出院回归了正常生活。
这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案例源于2010年9月刊登在《成都商报》的题为《出生后父母存下脐带血 成都5岁患癌娃自己救了自己》的报道。
十二年间,光阴与医疗技术共同流转,“传奇”已经成了常态;脐带血的应用也被更多人所知,并被教科书聚焦、编收——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人教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中详细阐述“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应用”,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三大来源之一的脐带血被重点提及。
教材中明确指出:“脐带血是胎儿娩出断脐后,从脐静脉中采集的血液,富含造血干细胞。利用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症等多种疾病”。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济南出版社)第三章“人类的生殖及发育”章节中,补充阐明了脐带血的优势所在:
“脐带血干细胞的浓度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与人体的配型成功率高…...即使使用非亲属的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率也比骨髓移植高……得益于胎盘的过滤能力,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较低。”
两份教材的内容虽不足以全面覆盖脐带血的功效,却道出了个中深意:
其一,有着“包治百病”称号的脐带血并非名不副实,其蕴含的各类干细胞不仅能重建身体屏障,还能通过基因疗法完成细胞的健康繁殖,达到治愈目的。能写入教材,就是对其功效的“力挺”。
其二,目前仍有许多人对是否存储脐带血持观望态度,在开放三胎的现代,教材的编写也会让“脐带血珍贵”的概念厚植下一代的内心,并传递到千万个家庭中。
教材书中没有提及的,还有什么?
脐带血的“有效成分”,不止造血干细胞
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让脐带血拥有了崭新的发展前景。
因此,脐带血被大量用于治疗糖尿病、脑瘫、自闭症等疾病的研究。
脐带血中的免疫细胞包括NK细胞、T细胞、CAR-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等,不仅可以用于化疗、放疗等疾病的预后治疗,对于抗衰、助眠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脐带血的应用,不止于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为珍贵的生物资源,脐带血的应用方式越来越多元。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其有效物质还被制成各种药物,具备了更广应用性。
如,由间充质干细胞为主要成分的全球第一款脐带血干细胞药品Cartistem 已经向外发售,它可以有效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及退行性关节炎,实现了定向细胞、组织再生;
目前,国内已经有两款CAR-T疗法药物上市,帮助无法获得正常免疫细胞的患者重建免疫系统。
脐带血的能量,如何保存下来?
脐带血随新生而来,虽然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境遇不同,但造物主的这份馈赠一视同仁。
脐带血是“特别”的,它的特别在于需要储存在专业的脐带血血库中。
专业的脐血库工作者首先在24小时内对脐带血进行分离、提纯、留取血样等系列步骤,完成对脐带血的初制备;
随后,加入冷冻保护剂的脐带血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降温,先缓慢降至-90℃,随后转入-196℃深低温液氮中进行长期保存。
与此同时,提前留取的样本,还会进行微生物、活性等各项检验。
脐带血是“娇气”的,它的娇气在于对冻存环境的苛刻要求。
在正规脐血库,脐带血将被严格妥善的保管。
脐血库内会设有自动补氮、双电路供应、液位监测、氧含量实时监测等设备设施。
脐带血同时是“神奇”的,神奇在于它能根据实际需求被随时唤醒,并发挥作用。
今年,北京市脐血库抽检了一份冻存于1998年的脐带血,这份“冬眠”了24年的脐带血在复苏后,造血干细胞活性依然高达99.51%,再次刷新了脐带血冻存有效期的记录。
如果说医疗之责,在于发现;那么教育之责,在于传承。
如今,我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辅助治疗和免疫系统康复等领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相信在未来,不仅有更多孩子对脐带血的应用有深度认识;还会有更多人才加入脐带血基础研究的行列,让这份珍贵的红色火炬传承不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