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人死之后的安排很有讲究,一般人死了那叫死了,稍微有了点官职死了那就叫卒,有了一定身份的士大夫死了,那叫不禄,至于是诸侯死了,那就得叫薨了。到了封建社会,君王死了,那就得叫驾崩了。
死掉的意思是一样的,单单怎么称呼就已经有了这么多的讲究了,若是到了下葬,嘿,那讲究可就大了去了。
坟
我们先谈谈普通老百姓的死了就死了,老百姓要是死了,下葬虽然相对简单,但也有说法,比如说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说法——对于客死异乡的普通老百姓,往往要进行严格制作,使得他们在运送回家之前不能烂掉,如果暂时条件不允许那就暂时将棺木放置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等待后人前来运回去安葬,在后世经常为人所熟悉知道的所谓赶尸匠就是此等来源,另外还有就是山崖上的飞索悬棺也是这个来源。
带回老家之后又因为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极少有人选择现在的火葬,而大部分会选择连同棺木一起下葬入土,完成之后要起一个小土堆,再在小土堆前立下一个板子,上面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并标出是谁给他立的这块牌子,和他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传说中的“坟”,在今天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留地上依然能见到大量这种性质的“坟”。
墓与冢
我们再聊聊有了官职之后的人死之后怎么安葬,有了官职的人往往颇有财力,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与名望,他们死后,会有人对于他们平生的功绩对他们进行基本评价,给予好或者不好的谥号,有的人可以名留青史而有的人甚至还能遗臭万年。
关于这些人,他们往往会修筑相当豪华的家族墓地,在这些墓地里面有些还会有衣冠冢,比如说因为家庭成员当中有人被皇帝下令传首九边了,这个脑袋找不到了,没办法完整的下葬,于是就给他立一个所谓的衣冠冢,在里面放他生前穿过的衣服和玩过的玩具,还是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
在这些墓地当中也有家族属于那种光棍一条,无后的情况,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他有爵位,那么朝廷还从他的亲属当中选择对应的人继承爵位,并且要那个人供奉他的墓。这种属于达官贵人的墓都是立有石碑的,石碑上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在墓里面,包着墓主人的是一层层套着棺椁,里面大都给尸体陪葬了许多珍贵的陪葬品,墓地远远大于普通的小坟头,因为有些时候家族墓地还会重新打开合葬某位重要人物,而民间的坟一般不会再度重开后合葬,而是选择另起一堆。
陵
至于诸侯们乃至君王们死后的下葬情况就非常复杂了,他们由于都是大富大贵之人,都尊享人世间最好的东西,所以他们的下葬讲究是最多的,首先他们下葬的东西叫“陵”,什么什么陵,就一定是葬着诸侯或者君王,一般情况下“陵”都不止一个,一旦发现了一个什么什么陵,马上就会在他周围发现一大堆什么什么陵,这是因为古代君王也好,还诸侯王也罢,他们死后往往葬的地方都是差不多同一块地方——勉勉强强也算是家族墓葬。
在这些所谓的陵当中,死者往往在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就在修筑自己的陵了,要修很久,修到自己死了都不一定完全修的好,并且还会劳民伤财,对于修筑的工匠们也相当不够好——质量不过关就提头来见,因此,什么什么陵往往都是一个超级大工程,并且装饰精美、大封大树,在当地往往会留下许多传说故事。
对于盗墓者来说,最喜欢的无过于帝王诸侯的陵了,因为里面往往有海量的宝藏,又由于这些陵帝王诸侯往往掏空了山脉凿穿了大地修筑而成,充斥着人民群众无尽的痛苦与鲜血,所以古代盗墓者盗完墓之后对于这些死亡的剥削阶级往往没有好脸色,一般都会穷尽办法来羞辱和鞭挞以发泄心头不满。正应如此,历代统治者对于制裁盗墓者都制定了极为严厉的刑法,一经发现,抄家灭族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