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年的苦心钻研,我国终于完成了反潜天眼的测试,有不少网友戏称,一旦将它投入使用,美军的潜艇在中国眼里就如同“裸奔”一般,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藏匿深海的潜艇能被“曝光”吗?
反潜天眼是什么?
事实上,我国天眼的观测能力可是出了名的优秀,光是覆盖范围就能够达到250000平方米,相当于5个鸟巢的面积,而“反潜天眼”正是利用了这一优势,将其转化成用于探测潜艇的新型技术。
据相关报道称,2023年9月,我国的反潜天眼取得了重大突破,各方面技术一应俱全,包括声纹辨别、太赫兹雷达等等,可以从根本上断绝潜艇的“生路”。
此外,为了能够与无人机打好“配合”,还对其整体的大小做出了调节,另一方面,其还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像是在预判天气,检测环境等领域,都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制胜法宝竟是“太赫兹”?
显然,反潜天眼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其独有的太赫兹雷达技术脱不开关系,其介于两种不同的电磁波之间,兼具了极强的穿透性和极高的解析度,还能够“拿下”较远距离的探测任务,称其是“深海利器”也不为过。
简单来说,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对水里的物质进行“扫荡”,因其的频率处于0.1到10太赫兹之间,所以拥有了高品质的“透视”功能,就连比细菌还要小上数十倍的目标也难以逃过它的“法眼”。
不只是透视能力,该技术输送信息的速度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能做到每秒传输12.5GB的数据,包括目标位置,状态等讯息,在它的帮助下美国潜艇终将插翅难飞。
除了在反潜天眼系统上发光发热,其凭借着一身本领在其他科技领域也非常“吃香”,包括材料检测、医学成像和探查宇宙等等,都能发掘太赫兹技术的身影。
而我国更是将其开发到“极致”,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团队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超宽带太赫兹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无疑是将太赫兹技术推上了新的巅峰,使其在无损检测,生物微量传感等方向的应用成功突破以往的桎梏。
由此可见,伴随科技的创新,未来太赫兹技术极有可能在更多领域肩负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大洋之中,如何捉潜艇?
在茫茫的深海中,潜艇无疑是最为“狡猾”的对手,因其自带“反侦察”技术,所以能够敏锐察觉到潜伏在周围的“杀手”,在捕捉到对方的声音后,就会进行有力回击,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正因如此,也诞生了诸多“针对”潜艇的技术,像是较为传统的声呐技术,通过主动传递声波,随后等待接受回声,可惜的是,潜艇的隐身技巧在逐渐进步,而声纳探测的效果也就不胜从前。
还有红外探测技术以及磁场探测技术,包括对反潜直升机与防潜巡逻机的使用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潜艇的具体方位和详细信息。
综上所述,能看出我国对反潜技术的苦心钻研,绝对是下了极具战略眼光的一步棋,不仅提升了水下作战的整体实力,还在全球军事舞台中拿下了新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