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二品总兵与正四品道员比起来,哪一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

梦里花落懂秋意 2025-02-09 17:22:26

清代正二品总兵与正四品道员比起来,哪一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这是江苏一个读者提出的问题,希望御史能写一篇文章给予解答。本期内容,就来聊聊各省武职与文职之间的关系。

各省绿营武职的品级普遍较高,导致含金量有所下降

绿营系统中的职官设置从上而下依次为: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额外外委(从九品),不设未入流。

提督本为绿营最高长官,品级比总督(原品正二品)、巡抚(原品从二品)都高,但是提督又受到督抚的节制。这样一来,品级高低似乎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按照事权的标准来看,提督与一品大员得身份很不符。

清代地方官制中,基本沿袭明制,实行“以大制小、以文制武”的原则。这也导致了各省绿营武职,在级别较高的情况下,有时仍受到文官的节制。

此外,绿营高品级武职(都司以上)的数量也比文官多,就拿正从三品这个级别来看,一个省的文官只有按察使和盐运使两员,而一省参将、游击却有几十人。显然,相同品级的武职就没有文职含金量高。

从职掌方面来看,武职也远远不如文职。以都司为例,按说已经是正四品的中级官员了,但是他们手里的实权很小,都司只是一个营的长官,下属的兵马最多也就几百人。

也就是说,正四品的都司手里没有多少实权,可能还不如一个正七品的知县。只是文官系统中知府以下(含)都没有节制辖区绿营的权力,都司在知县面前多少还有点品级上的优势。

正二品总兵与正四品道员孰高孰低

总兵在地方官中已经跨入大员行列,官方政书中称其为“镇”,且常见有“督抚提镇”字样,显然总兵已经有资格与督抚、提督相提并论。

“镇”是什么概念呢?可能对清史不了解的读者还不是十分清楚,简而言之,就是将一省分为二三个或四五个重要防区,设总兵驻防。有些地区的总兵,统领的绿营兵多达上万人。

清代全国共设陆路总兵70人,水师总兵13人,应该说总兵的整体数量不多,与道员数量相差不大。

道员自乾隆十八年以后形成定制,为文职正四品官。除了专职道(粮道、盐道、河道等)以外,分守、分巡道都有自己固定的辖区,或辖一二府或辖三四府,是知府的上级单位。

通俗地理解,清代将全省分为几个重要的大区,以道员为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总兵与道员就有可比性。那么总兵与道员究竟谁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呢?

其一、从官缺性质来看,总兵高于道员

总兵官缺属于最高级别的“开列”,即总兵出缺,要不是皇帝特旨补放,要不就是由兵部知会军机处,由军机处列出名单请旨开列。各省总兵缺中,又以云南普洱镇、长江水师岳州镇、汉阳镇、湖口镇、瓜州镇五总兵要求最高,需拟正、陪请旨引见。

道员官缺大部分也是开列请旨,但也有一小部分属于督抚“题补缺”,整体档次应该不如总兵。所以从官缺层次上来看,总兵高于道员。

其二、从事权上来看,道员略高于总兵

“以文制武”的具体表现就是“节制权”,不过节制权朝廷只给到了督抚一级,布、按二司因主管民政、刑法,例无节制绿营之权。

道员属于布、按二司属员,就更谈不上节制权了。但是作为省大区的行政长官,大部分都被赋予了“整饬兵备”衔。

“整饬兵备”就是在辖区内有监察、整顿军务的权力。道员的辖区基本上都是与总兵重合的,如果道员没有整饬兵备衔,那么毫无疑问,就没有调动辖区兵马、整顿军纪的权力,如此一来,正二品的总兵恐怕是不会将道员放在眼里的。

道员有整饬兵备衔也不意味着总兵就要听他的调遣,是相互配合的关系,而且道员性质上还是属于“监察官”,其官服也不是正四品文官补子,与都察院官员一样,着“獬豸”补子。这就证明,道员具有监察辖区文武百官的权力,总兵自然也在监督的范围内。

其三、仕途上限道员高于总兵

绿营武职的仕途是有上限的,不管功劳多大皇帝有多宠信,到顶也就是从一品的提督,既不会以武改文升任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也不可能转为八旗武职,升为领侍卫内大臣。也就是说,总兵的上限就是提督,最多也是因为军功而获得世爵世职。

道员级别不算太高,但是前途不可限量,正常情况下升到按察使、布政使是没有太多悬念的。如果运气好,熬到巡抚、总督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还会被调到京师委以部院。

御史不敢说道员就一定有机会做到正一品,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仕途上限。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比不难看出,正二品总兵与正四品道员相差不大,如果非要分出个胜负,还是道员略占优势。

2 阅读:45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