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贾诩病重将亡,临死前告诫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幸免于难

梦里花落懂秋意 2025-04-19 18:02:37

217年9月份,有个中书舍人偷偷跑到曹操那儿,跟他说贾诩跟曹丕有私下联系,想抢世子的位置。曹操一听,吓得不行,立马就叫人把贾诩找来问问情况。打从18年前贾诩投了许昌,他就一直关起门来过日子,没啥大志向,也不跟人乱套近乎。就算曹操这人爱多想,他也觉得贾诩这人立场有点琢磨不透。

不过,在曹操跟前,贾诩愣是一声不吭。等曹操把旁边的人都打发走,眼神深长地瞅着贾诩时,这位脑子特别好使的高手,这才开口说话,唉声叹气地说:

我就是琢磨着,袁绍和刘表他们父子俩最后咋样了。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没过几天,曹丕就被确定为继承人。这下,贾诩也跟着沾光,当上了太尉,跻身大魏朝廷最高层,手握大权。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贾诩快不行的时候,却不管曹丕以前怎么照顾他,一个劲儿地叮嘱大儿子贾穆,让他离曹丕、曹叡远点,千万别掺和进他们的争斗里。

为啥贾诩要叫自己儿子离大魏皇室远点呢?他和曹操到底啥交情?还有,曹操咋就因为贾诩一句话,就选曹丕当接班人了呢?

贾诩这个人,性格挺内敛低调的。他不是那种张扬外放的类型,平日里总显得安安静静,没啥大起大伏的情绪。在处理事情上,他也是稳稳当当,不疾不徐,很少有急躁或者冲动的时候。就像他天生就是这样,对啥都看得挺淡,不争不抢,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虽然低调,但贾诩的智慧和谋略那可是不容小觑,总能在关键时刻拿出好主意,解决问题。所以说,贾诩这人,就是属于那种性格平淡,但内心有乾坤的类型。

贾诩老家在凉州,小时候没啥名气,就是汉末那会儿典型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173年的时候,贾诩不干了官儿,准备回老家,走到汧地那一块儿,碰上氐族人反叛,就被抓了起来。那时候,东汉边境老打仗,无缘无故丢掉性命的人多了去了。贾诩脑子一转,就扯谎说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结果就这么轻轻松松地给放走了。

没过多久,黄巾之乱就闹得满城风雨,天下乱成了一锅粥。这时候,贾诩悄悄躲进了董卓的队伍里,甘心做个默默无闻的小文书。有意思的是,凉州的大名人阎忠曾夸过贾诩:“这家伙的本事,跟张良、陈平有一拼。”但贾诩这人吧,性格挺低调,不爱出风头,也没啥大志向。所以,在董卓手下混了好几年,贾诩愣是一招没出,啥成就也没有。

贾诩的未来看起来没啥希望,但他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从一开始,他就靠着孝廉的身份混官场,讲究的就是稳扎稳打,别瞎折腾。可世事难料啊,董卓跑到京城把汉帝给废了,自己当上了相国。为了守住老巢,他就把贾诩交给了女婿牛辅。打那以后,贾诩的命运就像坐上了火箭,嗖的一下子就从太尉掾升到了讨虏校尉,手里掌握着大军,一时间风光无限。

大家都知道,吕布一背叛,董卓的势力就垮了。那时候,董卓、李儒、牛辅一个接一个被干掉,李傕和郭汜吓得要命,只想赶紧逃跑。而贾诩呢,他原本是牛辅手底下的四号人物,结果一下子冒了出来,跟李傕、郭汜成了大汉朝廷的死对头,地位不相上下。

那时候,王允得意洋洋,对待董卓原来的手下一会儿一个主意,让朝廷里不少人心里不痛快。丁彦思和蔡邕莫名其妙地被杀了以后,西凉军里谣言满天飞。贾诩瞅准了这个机会,去劝李傕和郭汜,让他们带兵往西打,目标是长安城。

得说一下,贾诩原本就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他心里明白,在这乱世里,西凉军的头头们要是落了单,那下场肯定惨得不行。所以,他就故意把王允的威胁说得天大,让那些西凉军心里发慌,只能紧紧跟着他。这样一来,进攻时他就是把锋利的刀,防守时他又成了坚固的盾。

贾诩这人,行事果断且不留情面。

不过,贾诩再怎么算计周密,也没料到李傕和郭汜会那么狠。192年的时候,他俩带着十多万人马,直接把长安城给攻占了。这一下子,关中地区可遭殃了,简直变成了地狱一样。汉朝的官员们死的到处都是,西凉军走到哪儿,哪儿就寸草不生。最可怕的是,朝廷外面还出现了人吃人的事情,而且不止一次。

不过,那个被看作是“捣乱分子”的贾诩,这时候却玩起了四处躲闪的游戏。那时候,李傕和郭汜按功劳给人封官,想给贾诩一个尚书左仆射的职位,可他硬是不肯要,就这样机灵地躲开了大家的议论。汉献帝刘协被西凉军当成了手中的玩物,大汉的官员们日子都不好过,可贾诩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他们身旁,让自己有了个“心里想着汉朝”的好名声。后来,李傕、郭汜和樊稠闹得不可开交,贾诩就悄悄躲在后面,赶紧离开了那个麻烦的地方,跑到华阴去了。

贾诩那几招真挺管用,他以前因为做了些不得人心的事,成了人人喊打的角色。但一离开长安,他就在诸侯间出了大名,大家都说他不贪图权势,脑子还特别灵光,这都是他的新形象了。

所以,张绣被曹操、袁术、刘表这几大势力夹在中间,他使了好大劲,才把贾诩给请到了宛城,希望能靠他保住自己的地盘。贾诩这个人,在西凉军里是出了名的聪明。他一加入张绣的军队,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让张绣投靠曹操。

不过,曹操跟其他将领不一样,他的私生活有点不堪。就在张绣刚投降没多久,他就把张绣的婶婶樊氏给抢占了。而且,曹操还一直把张绣看作是心头大患,总想找个机会把他给除掉。

东汉末年那会儿,世道很乱,人心也都变了。庞统就说过,现在这世界乱套了,好的风气没了,好人少,坏人一堆。但平时总爱躲事儿的贾诩,在最要紧的时候,却站了出来,跟张绣站一边了。书上写着,贾诩稍微动了点脑子,就让张绣在战场上占了上风,他把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猛将典韦,都给干掉了。连曹操自己都吓得玩命逃跑,那叫一个惨。所以说,平时爱耍小聪明的贾诩,也有那么一回,是真心对张绣忠诚的。

199年,袁绍加强军备,大军压境到了官渡。那时候,袁绍军队强大,战马壮实,势力相当雄厚,中原一带的豪杰们看到他的势头,纷纷投降,连曹操手下的将士,都私下里跟袁绍示好,打算以后找机会投靠。不过,在拉拢张绣这事儿上,袁绍派去宛城的使者却吃了闭门羹。虽说张绣和曹操有杀子的大仇,但贾诩还是直接就把张绣推荐给了曹操。

跟之前在长安城搞乱子的时候比起来,现在的贾诩对曹操给的礼物、官职,那是一样不落,全都笑纳了。他心里明白,新老大曹操跟李傕那种残暴货色可不一样,但这哥们儿心眼儿小,脾气还古怪,对那些心怀鬼胎的谋士,那是恨得牙痒痒。所以,贾诩行事特别低调,既不跟有权有势的人套近乎,也不去巴结那些士族大家,早早地就在许昌城里当起了“隐形人”,跟徐庶似的。

从那以后,贾诩就成了曹操手底下最出名的那个“不吭声”的人。在官渡战场上,曹操找贾诩出主意,他却故意绕开重点,简单说了句“您能打过袁绍”,就算完事儿了。到了赤壁那一战,刘备和孙权势力越来越大,贾诩就简单说了几个字“别往南打”,就这样躲开了曹操失败后可能的大发雷霆。再到渭南大战时,曹操问了他好几次,贾诩才不太情愿地说出了用离间计的办法。

十二年时间里,他们打了三次大仗,还有数不清的小冲突,这些都成了他们背后斗争的写照。就像孙权跟陆逊晚年那会儿明争暗斗一样,他们俩最终也是一方大获全胜。不过呢,贾诩这人比较低调,不张扬,他悄悄地把所有功劳都推给了曹操。

就在贾诩和曹操你来我往、比拼智谋的时候,许昌城里也闹出了大乱子,这可是汉末以来头一遭。曹植这个才子,写了篇“登台赋”,明摆着告诉大家,他也想当世子。而他的亲哥曹丕呢,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到处找厉害的谋士帮忙。他想靠谋士的手段,给自己翻盘,好争一争继承人的位置。

那时候,搅得三辅地区不得安宁、还策划除掉曹昂的贾诩,心里头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急得团团转。他觉得曹操对自己的猜疑和防备还没消停,要是自己轻举妄动,曹操肯定会狠狠地反击,那结果可就惨了。不过,曹丕这家伙挺机灵,看出了贾诩那点小九九。他也不管什么身份地位了,直接跑到贾诩家去,硬逼着贾诩表明立场,站到自己这边来。

有些人占着位子却不干事,白拿俸禄不干活。他们就像是在岗位上挂了个名,实际上啥贡献也没有。这些人享受着待遇,却不履行应有的职责,纯粹是在混日子。

在曹操的一堆儿子里面,曹丕这人性格挺古怪,心眼儿小,谁得罪了他他都得报复回来,一点也容不下别人。就像贾诩以前的主子张绣,就是吃了曹丕这张嘴的亏。所以,贾诩没办法,只好想办法给曹丕出主意,让他收敛点,守着规矩,尊敬长辈,别干那些没必要的事儿。

真没想到,事情跟贾诩想的一模一样。他刚刚帮曹丕解决了争太子位的一个“难题”,曹操那边就立马传来了消息。曹操问起这事儿,贾诩心里其实挺“别扭”的,但还是讲了袁绍、刘表因为不立长子而导致家族衰败的故事。

公元220年,曹丕有了贾诩、崔琰等人的撑腰,自己取代了汉朝皇帝。想当年汉武帝时候,车千秋因为坚持说太子刘据没犯错,后来就当上了丞相。过了大约三百年,贾诩也因为早早地看出了皇位争夺的苗头,成功坐上了太尉的高位。

不过,当东吴那边听说贾诩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大官时,孙权却哈哈大笑,一脸不屑。他觉得贾诩这家伙,纯属小人一个,整天就知道顾着自己,占着高位不干事。就算他再有能耐,也都是耍些小聪明,投机倒把的本事,压根儿没资格当太尉。

223年6月份,77岁的贾诩病情严重,眼看就不行了。他当了三年太尉,亲眼看到曹丕怎么刁难、欺负曹植和曹彰,也体会到了因为“疏远自家亲戚,亲近外人”造成的朝廷乱子。所以,在快不行的时候,贾诩反复跟儿子贾穆、贾玑说,千万别跟曹家皇族走得太亲近,得保持中立,别乱站队。

没出意外,贾诩去世后仅仅26年,曹丕和曹叡这对父子因为太过依靠外姓人来压制自家的宗族子弟,就遭到了“野心勃勃者”的报复。司马懿在高平陵搞了一场大动作,大魏的皇族成员还有曹丕的老部下,被杀的竟然有5000多人。曹芳呢,就变成了司马懿和他儿子司马师的傀儡。曹髦更惨,直接在大街上被司马昭给杀了。但好在,一直听贾诩话的贾穆和贾玑两兄弟逃过了这一劫。他们贾家在大魏、西晋、东晋这三个朝代里,都当了大官,地位很高,特别风光。就算到了西晋末年那么乱的时候,他们也能保住自己。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