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汉章帝刘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帝王。他在位 13 年(75 年 - 88 年),是汉明帝的第五子,其统治时期对东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 “明章之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章帝的时代,探寻他的治国之道与历史功过。

刘炟生于建武中元一年(56 年),自幼便展现出宽容的性格与对儒术的浓厚兴趣,这也让他深受汉明帝的器重。永平三年(60 年),年仅 4 岁的刘炟被立为皇太子,开始接受皇家的悉心培养。永平十八年(75 年),汉明帝驾崩,刘炟顺利即位,次年改元建初 ,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
刚一即位,刘炟便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展现出其宽厚的治国理念。他继位的前一年,东汉将领耿恭等人受命驻守西域车师国,面临匈奴的围困。刘炟继位后,果断派兵击败北匈奴,救下了驻地中仅剩的 26 名将士,尽管一半人在归国途中去世,但抵达玉门关的 13 人已然成为了东汉的英雄,这一举措也彰显了刘炟的果敢与对边疆将士的重视。

刘炟为政以宽和著称,他重视人才,即位之初就下诏勉劝农桑,把皇家的农田赐给穷人,还多次大赦天下。建初元年(公元 76 年)三月,他下诏命令太傅、三公、郡国守相等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才各一人,同时整顿皇亲国戚奢侈的风气。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选拔贤能之士,为国家的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在对待百姓方面,刘炟同样展现出仁爱的一面。建初元年,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发生旱灾,他紧急调度粮食救灾,下诏免除百姓的田租,并且开仓赈济穷人,与大臣商议解决措施。他多次下令肃清冤假错案,使得政治清明、仁和,百姓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汉章帝对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视,尤其是儒家学说。他认为儒家学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力提倡儒家学说,使之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在他的支持下,儒家学说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许多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如《诗经》《尚书》《礼记》等。
建初八年(83 年),他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因经学家多有分歧,他集中诸卿、博士等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议》《白虎通》)。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学派的主要论点,是继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西域问题上,汉章帝的决策也对东汉的边疆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诸部归服,中央政府在该地建立都护府。然而,汉章帝即位之初,边关再起纷乱,焉耆、龟兹、车师等联合北匈奴,攻打中央政府的军政驻地。
面对这一危机,汉章帝召群臣商议对策,最终采纳司徒鲍显的意见,派兵西进,解救了边关危机。但对于是否继续经营西域,汉章帝曾举棋不定,大臣们也争论不休。由于存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难,他最终放弃了西域,诏令滞留西域的汉朝人员回国。

不过,班超在西域的影响力巨大,他在疏勒上书汉章帝,请求派兵支援,降服龟兹,实现 “断匈奴右臂” 的战略意图。汉章帝被班超的忠诚与决心打动,支持班超的计划,征集吏士前往。
平陵人徐干自告奋勇地到朝中上书,愿意立功异域,汉章帝大喜,立即命令他为假司马,率领一千多人组成的远征军,西去驰援班超。在西域诸国中,乌孙最为强大,班超请求汉章帝遣使慰问乌孙国王,汉章帝也同意了这一请求。最终,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各国除龟兹外,都愿意臣服于汉,为东汉政府再次打通同西域的密切交往铺平了道路。

汉章帝在位期间,社会民生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实现了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后世史家将其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 “明章之治”。他的政令刑罚比较宽疏,废除了官员贪污禁锢三世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刑罚的严苛。他重视文化建设,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然而,汉章帝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对官员和贵族的赏赐往往超过规定的限额,造成国家财政的困难,这些负担最终转嫁到人民头上。他的一些政令刑罚有时并非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在于灾祥谶纬之学。此外,他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原因。

曹丕评价汉章帝为 “明帝察察,章帝长者” ,范晔则说 “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 。汉章帝刘炟无疑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统治有值得称赞之处,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如何,他在东汉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帝王的治国理政与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