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就是这样,有人熬了十年不红,有人出道即巅峰。而走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一个角色的得失,就能决定演员未来的星途。
2001年,一部投资1800万的大项目《大汉天子》正在筹备。这个项目可不简单,请来了两岸三地的实力派:陈道明、贾静雯、陈莎莉等大咖加盟。
谁能想到,这部后来被奉为经典的作品,男主角原本不是黄晓明。
那会儿陆毅可是风头正劲,靠着赵宝刚导演的《永不瞑目》红遍大江南北,各路好剧本都在找他。但再红的演员也分身乏术,陆毅当时行程已满,只能忍痛推掉了刘彻这个角色。
就这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几经辗转,这个角色最终落到了刚从北电毕业的黄晓明头上。
说实话,当时的黄晓明压力山大。想想看,一个新人演员,要跟两岸三地的实力派飙戏,光是想想就腿软。但这小伙子没怂,硬是把这份压力转化成了动力。
他把刘彻这个角色拿捏得死死的,既有帝王的霸气,又演出了一个丈夫柔情的一面。剧集一播出,收视率直接爆表,豆瓣评分稳定在7。8分。
这部剧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认为是黄晓明演技最佳、最不油腻的作品。
制片方也是赚麻了,赶紧趁热打铁拍了第二部、第三部。就这样,一个意外的机会,让黄晓明实现了从新人到一线小生的华丽转身。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细节。其实在《大汉天子》之前,陆毅还错过了另一部爆款——《少年包青天》。
当时导演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但同样因为在拍其他戏无暇分身。后来绕了一圈,让周杰接了这个本子,结果这部剧让周杰红透半边天。
陆毅后来虽然也接了《少年包青天》的续集,但收视率和口碑都比不上第一部。再看看他那段时期接的剧,《夏日恋语录》《一网情深》《壮志雄心》,好像都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有时候真的挺戏剧的,一个偶然的选择,就能让两个演员的星途完全不同。就像这次的黄晓明,他接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不就是娱乐圈的真实写照吗?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放在演艺圈里,这句话还真不假。但话说回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过硬的演技,黄晓明也不可能把这个角色演活。
机遇和实力,缺一不可。这大概就是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吧。
《命运的接力棒:经典角色的二次分配》
说到演员更替成就经典,就不得不提1991年的《新白娘子传奇》。这部剧的选角过程简直就是一部狗血剧,三进三出,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最初,台视选中赵雅芝演白娘子。但赵雅芝当时遇到个难题:小儿子要参加重要的升学考试,她不想离开香港。这么重要的时刻,当妈的哪能不在?于是她婉拒了制片人。
制片人转身找到了潘迎紫,这事儿看着要成。结果叶童的档期又出问题,还没等找到新的许仙,潘迎紫又因为脸部平疣复发拍不了了。
这下可好,主演一个都凑不齐,原定四月开机的计划全泡汤了。
无奈之下,制片人又回头找赵雅芝。这次学乖了,直接把拍摄时间往后推,等她儿子考完试再说。最后这个等待值了,赵雅芝和叶童的组合简直就是绝配,把这部剧演成了永远的经典。
再说说1998年的《喜剧之王》。当时红得发紫的徐怀钰,连周星驰三顾茅庐都给推了。她那会儿确实忙,刚出道就专辑销量破百万,各种通告排得满满的。
但谁能想到,这个决定让她错过了两部经典 —— 不光是《喜剧之王》,还有成龙的《玻璃樽》。
最后周星驰找到了刚从澳大利亚回港的18岁张柏芝。这姑娘当时就是个白纸一张,但那句"不上班你养我啊",直接把观众的眼泪都演出来了。
电影不仅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张柏芝还提名了金像新人奖。
还有《大宅门》这部神作,豆瓣9。4分的评分可不是盖的。说来也巧,杨九红这个角色原本是找蒋雯丽的。但蒋雯丽铁了心要演白玉婷,连她老公顾长卫来劝都不好使。
她说白玉婷这种能跟照片谈恋爱的痴情角色可遇不可求,说什么也不能放过。
最后央视在开拍前一天给郭导"空降"了何赛飞。郭导其实不太满意,觉得何赛飞缺那么点劲儿。结果何赛飞一个酒疯上来,跳到椅子上指着导演的鼻子喊:"我是谁?我是何赛飞,只有我能演杨九红!"这股子倔劲儿,还真把角色给演活了。
再看看《炊事班的故事》,沙溢接替胡亚捷演"帅胡"也是个意外。他刚从军艺毕业进了空军政治部话剧团,正好赶上胡亚捷因档期问题退出。
这戏还真是处处都有变数,连"老高"都换人了,原定的高亚麟被导演嫌太胖,换成了范明。
这些角色的接力赛跑,每一棒都传得恰到好处。替补上场的演员们,不仅没有辜负角色,反而演出了新的高度。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命运吧,有时候真得感谢那些不演之恩。
你看,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一个"不"字,就能改变两个人的命运轨迹。
娱乐圈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演员的拒绝往往成就了另一个演员的经典。就像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选择,就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还记得《大宅门》里的蒋雯丽吗?她那个执着要演白玉婷的决定,不只是改变了自己的戏路,更是给了何赛飞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蒋雯丽的理由特别耿直:"烟花女子这样的角色我还能再遇到,但像白玉婷这种能跟一张照片结婚的'情种'可遇不可求。
"这话说的,连导演郭宝昌都无言以对。
郭导没办法,只好找来顾长卫劝自己老婆。可蒋雯丽就是不松口,就咬定要演白玉婷。你说这戏剧性多强,一个执着成就了两个经典角色:蒋雯丽演活了白玉婷,何赛飞把杨九红演到了极致。
再说说《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公主。本来导演是打算让宋丹丹演老年太平公主的,毕竟陈红那张脸太过精致,怎么看都不像老年人。
但宋丹丹心里打鼓,一来她没怎么演过历史剧,二来要接档大美人陈红,压力山大。
最后宋丹丹一咬牙请辞了。导演李少红一琢磨,与其让观众适应多个演员,还不如让陈红一个人演到底。虽然把原定14集的戏份缩到了5集,但陈红从青年到老年的演技转换,反而成了这部剧的一大看点。
说到最戏剧性的,还得是王澜和江珊的故事。90年代初,王澜靠着《编剧部的故事》里的大学生"刘小红"一角小有名气。
赵宝刚导演看中了她,还特意让她别接戏,等着演《过把瘾》的女一号。
结果呢?王澜转头就接了黄建新导演的电影《五魁》。
赵导气坏了,一边在文章里内涵王澜,一边找来了跟她外形气质相似的江珊救场。谁能想到,《过把瘾》后来爆红,主题曲《糊涂的爱》传遍大街小巷,江珊的爆炸头更是成了那个年代的时尚标配。
再后来,江珊还唱红了《梦里水乡》,成了真正的多栖明星。
反观王澜演的那部《五魁》,却无声无息地淹没在了众多作品中。两个年龄相仿、美貌不相上下的女演员,就因为这一个选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
这大概就是娱乐圈最神奇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折点会把你带向何方。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天堂和地狱的距离。
回看这些年演艺圈的大风大浪,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那些重要选择的时刻。就说陆毅吧,当年可是实打实的一线小生,但他的选角眼光却着实让人捉急。
不光是推掉了让黄晓明爆红的《大汉天子》,更离谱的是在这之前,他还错过了《少年包青天》。导演第一个就找的他,可他当时在拍戏,走不开。
后来导演找上了吴奇隆,结果吴奇隆一听说要把自己整成个黑煤球,直接就摇头了。
最后这个角色落到了周杰头上。当时周杰已经靠《还珠格格》里的"尔康"小火了一把,但琼瑶对他接这个角色可不怎么满意。
听说要把她捧红的玉面小生涂成包黑炭,琼瑶姐姐直接甩下一句"后果自负"就不管了。
但周杰这波押宝押对了,《少年包青天》播出后简直炸了,成了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陆毅后来虽然接了续集,但观众缘和口碑都差了老远。
再看看徐怀钰的选择,简直可以说是史诗级错过。当红小天后,专辑销量破百万,风头正劲的时候,愣是把周星驰的三次邀请都给推了。
不仅错过了《喜剧之王》,还在同一时期推掉了成龙的《玻璃樽》。
后来徐怀钰在《蒙面唱将》上自嘲说:"如果当时去演了,可能就少了两个影后了。
其实站在当时的时间点上,很多选择都是情有可原的。就像徐怀钰,当时确实是档期排得太满;陆毅也是走不开;就连《新白娘子传奇》的主演更替,也都是现实原因导致的。
但就是这些看似合理的选择,却最终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有人因此登上巅峰,有人则与之擦肩而过。这或许就是演艺圈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一面:机会永远只给准备好的人,而选择的智慧往往比单纯的努力更重要。
回头看看这些演员们的选择,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看似错过的角色,往往成就了别人的经典。这大概就是娱乐圈的奇妙之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身,会遇见怎样的惊喜或遗憾。
说到底,演艺圈就是一个充满了"如果"的地方。如果当时陆毅接了《少年包青天》,如果徐怀钰答应了周星驰,如果。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不同的选择造就的不同人生。
说到底,娱乐圈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这个规律到现在都没变,就拿前不久的《三十而已》来说,童瑶演活的那个角色,原本是定给佟丽娅的。
结果呢?佟丽娅的粉丝一顿"脱粉威胁",硬是把这个角色给搅黄了。谁能想到,这一波操作之后,佟丽娅接的几部戏,差点没被全网嘲到脱粉。
而童瑶却凭这个角色一炮而红,走上了事业新高峰。
回头看这些年的经典角色更替,简直就像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接力赛。张柏芝接了徐怀钰不演的《喜剧之王》,火了;何赛飞补位蒋雯丽放弃的杨九红,红了;黄晓明顶替陆毅的刘彻,爆了。
有时候真觉得挺神奇的,一个看似随意的选择,却能掀起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就像当年的王澜,为了演《五魁》放弃了《过把瘾》,结果成就了江珊的《梦里水乡》,自己却淹没在了众多作品中。
但说真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圈子里,谁又能预测下一个爆款会是什么?谁又能准确判断哪个角色会成为经典?或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演艺圈充满了无限可能。
所以说,选择永远大于努力这句话,在娱乐圈特别准确。但选择的背后,还得有真本事托底。就像黄晓明接演《大汉天子》,如果没有过硬的演技,再好的机会也抓不住。
给后来的演员们一个建议:机会很重要,但准备更重要。毕竟在这个圈子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什么时候来,但一定要在它来的时候,能接得住、演得好。
这大概就是娱乐圈最真实的写照了:有人错过成就别人,有人接棒创造经典。但无论如何,好作品终究不会辜负好演员,而好演员,也终究会遇到属于自己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