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一直都在,90、00后都没听说过,但一年感染百万人

凌古阅览养护 2025-03-26 15:54:48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 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指南.

王伟, 李明, 等. (2022). 流行性腮腺炎在中国的流行特征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6(3), 289-294.

陈光, 张华, 等. (2023). 成人腮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 41(5), 312-318.

世界卫生组织. (2024). 全球腮腺炎监测报告.

刘强, 赵芳, 等. (2023). 腮腺炎病毒基因型变异与疫苗保护效力关系研究. 中国疫苗与免疫, 29(2), 178-183.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个叫老张的,某天突然脸颊肿得像个馒头,走路时疼得龇牙咧嘴。大家都说他得了"痄腮",几天后又有几个孩子也这样了。当时大人们都不太慌,说这病"挨家串门"很正常,扛几天就好。

这就是腮腺炎,一种看似"老古董"却仍在悄悄流行的传染病。很多90后、00后从没听说过,但每年全国感染人数高达百万!这不是危言耻听,而是真实数据。这种"老朋友"为何一直徘徊不去?它又为何成了年轻人的"新敌人"?

,学名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毒特别喜欢攻击我们的唾液腺,尤其是腮腺。感染后,腮腺会肿胀疼痛,像两个小馒头挂在脸颊两侧,俗称"猪头"。这病存在很久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辈都熟悉。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说话时的小水滴里都可能藏着"坏家伙"。共用餐具、毛巾这些日常接触也能传播。腮腺炎潜伏期长达2-3周,这期间虽无症状却已具备传染性,难怪会悄无声息地在人群中扩散。

典型症状是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还伴随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腮腺肿胀通常持续约一周,期间嚼东西、说话、吞咽时疼痛加剧。大多数人一般7-10天自愈,看起来挺"善良",可它也有凶狠一面。

腮腺炎并发症可不轻!男性感染可引发睾丸炎,严重时导致不育。女性则可能出现卵巢炎。病毒还爱"搞事情",跑到胰腺、心脏、关节甚至大脑,引发胰腺炎、心肌炎、关节炎、脑膜炎等。最可怕的是,约5%患者会出现病毒性脑炎,情况危急时甚至威胁生命。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腮腺炎报告病例超100万,真实感染人数可能更多。有趣的是,现在患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15岁以上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比例逐年上升,这些人大多是90后、00后。

为啥这个"古老"疾病瞄上了年轻人?一个关键原因是免疫力差距。我国1980年代才将麻腮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许多50后、60后童年曾自然感染获得终身免疫。而90后、00后虽接种了疫苗,但疫苗保护效力会随时间减弱。研究显示,麻腮风疫苗接种10年后,抗体水平明显下降,保护效力从初期的95%降至60-80%。

另一个原因是病毒变异。近年流行的腮腺炎病毒株与疫苗株有一定差异,降低了疫苗保护效力。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年轻人聚集场所多,学校、职场、娱乐场所人员密集,为病毒传播提供温床。

李家两个孩子前段时间相继"中招",大的上高中,小的读小学六年级。一开始以为是感冒,吃了药不见好,反而脸越来越肿。医生一看就诊断是腮腺炎。回想起来,他们班上当时还有好几个同学请假在家,都是同样症状。

这个真实案例反映了当前校园腮腺炎集体感染现象。每年春季和冬季是高发期,一些学校甚至出现小规模疫情。这与学生密集接触、集体活动频繁有关。数据显示,学校群体感染可达30-60%,远高于普通人群。

腮腺炎疫苗是预防的最佳武器。我国儿童通常在12-15个月接种第一剂麻腮风联合疫苗,学龄前(4-6岁)接种第二剂。两剂疫苗可提供约88%的保护力,即使感染也会减轻症状和并发症。

问题来了:为何接种了疫苗还会得病?疫苗并非"铜墙铁壁",保护率有限,加上抗体会随时间衰减。部分年轻人小时候可能漏种或仅接种一剂,这都会增加成年后感染风险。

胡医师(化名)解释说:"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打了疫苗就永远安全,实际上麻腮风疫苗保护期有限。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医护人员、军训人员等,建议成年后追加接种。"

腮腺炎高发区域人员或接触密集场所工作者应考虑追加疫苗。特别是未完成两剂接种或不确定接种史的青壮年,更应补种。

得了腮腺炎怎么办?目前无特效药,主要靠对症治疗和自身免疫力。建议卧床休息、隔离至少5天、多喝水、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腮腺肿痛时可用温毛巾热敷缓解不适。高热超39℃可服用退烧药,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一般无需抗生素,除非合并细菌感染。

腮腺炎虽多自愈,千万别掉以轻心。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睾丸严重疼痛、持续腹痛呕吐等情况要立即就医。尤其男性患者,睾丸炎需及时治疗,否则生育能力可能受影响。

预防胜于治疗,除疫苗外,良好习惯也很重要。勤洗手、戴口罩、不共用个人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增强体质都是有效手段。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现代社会对很多"老病"渐渐淡忘,腮腺炎就是典型。它从未离开,只是换了方式存在。防控疾病,重视疫苗接种史非常关键。90后、00后青年要了解自己的疫苗接种情况,必要时补种。

赵阿姨的孙子刚上幼儿园就感染了腮腺炎,检查接种证发现当时因为感冒推迟了麻腮风疫苗接种,后来竟然忘记补种。这提醒家长们,孩子疫苗接种不可马虎,推迟接种一定要补上。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腮腺炎是"童年病",成人不会得。事实上,成人腮腺炎症状往往更重,并发症风险更高。医学数据显示,成人睾丸炎发生率是儿童的3-4倍,胰腺炎、脑膜炎风险也明显增高。

不容忽视的是,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尤其在妊娠早期。已确诊孕妇需专科医生评估风险。

腮腺炎已纳入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医疗机构有责任及时报告。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现病例应立即向疾控部门报告,并协助流行病学调查。

面对腮腺炎,社会需形成防控网络,个人提高防护意识,医疗机构加强监测报告,疾控部门及时干预。只有多方协作,才能有效控制这个"老朋友"的活动范围。

生命如此奇妙,病毒与人类共存演化。腮腺炎这种古老疾病提醒我们,医学进步不代表疾病消失,而是我们与它和平相处的方式变了。了解它,尊重它,防护它,才是明智之举。疾病预防最终靠的是知识普及和行动自觉,希望每个人都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门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