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澳大利亚华裔一家五口惨遭灭门,15岁女儿却被凶手收养

清风墨语 2024-12-19 14:35:42

2009 年,澳大利亚发生了一起华人灭门案,悉尼北区警署物证室至今都还保管着两件关键证物:在编号为 91 的证物袋里装着一块混凝土碎片和一双剪碎的运动鞋。

2009 年 7 月的一个清晨,北艾平区的林家书报亭没有如常营业。巡警发现卷帘门紧闭,门上没有休业告示。往日这个时间,晨练的居民已经在此停留,等待林暋开门。邻居说当天没见过林家人出现。警方来到林家住所,敲门无人应答。透过窗户,屋内一片漆黑。

于是警方便破门而入,随即发现林家一家 5 口倒在血泊之中,除了一个女儿侥幸逃脱。

现场勘查组在房间内记录下 24 个血脚印,勘察过程中警方发现,这些脚印完美的避开了所有会发出声响的地板:客厅靠窗的三块松动地板,楼梯的第四级台阶。而且作案前,凶手切断了储物间深处的电源总闸。而二楼有一个房间完好无损,是在外旅行的林家小女儿林珺的房间。

警方在距案发现场 300 米的车库发现了重要线索。法医小组从车库地面的一块混凝土上发现了一点点血迹。

而这个车库属于林暋的妹夫谢连斌,在调查社区监控录像时发现,谢连斌曾在案发后的深夜处理过一双运动鞋。后来警方找到了这双被剪碎的鞋,发现鞋底纹路与现场血脚印高度相似。

林家的书报亭在北艾平区开了二十多年,声誉很好。每天凌晨四点半,林暋就会起床准备当天的报纸分类。他记得每个老顾客的阅读偏好:张老先生只看体育版,李医生专挑财经,陈阿姨每周固定买一本中文杂志。五点会准时开门,咖啡机的香气会吸引来晨练的居民。到了周末,书报亭门前常常排起长队,人们一边等着取报纸,一边聊着社区里的大小事。

林暋经营有道,不仅提供报刊,还代售彩票和交通卡充值。每逢中秋节,他会给老顾客赠送月饼。圣诞节时,门口摆着免费的姜饼和热巧克力。二十年来,书报亭的年收入从最初的十几万涨到了近百万澳币。但林暋待人始终如一,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老林”。

在三个街区外,谢连斌也经营着一家书报亭。十年前他从中国来悉尼时,先开了一家中餐厅,但是经营不善,餐厅倒闭了;在林暋的帮助下,他也开始做起书报亭的生意。但是谢连斌的书报亭生意一直不好,每年收入还不到林家的三分之一。

警方调查谢连斌时,发现谢连斌这个人比较好赌,仅仅在 2009 年前五个月输掉了超过 60 万澳币。他找各种借口向社区里的华人借钱,从最初的几千澳币到后来的数万澳币。

警方在其住所搜查时,发现谢连斌床头柜的暗格里藏着一叠高利贷欠条,周息高达 30%。到案发前,这些欠条已经累积到接近 40 万澳币。

案发前一个月,林暋在社区报纸上发布消息,准备在悉尼西区开设连锁店。而同一周,谢连斌收到了最后一份催债通知。

谢连斌对林家非常的了解,他掌握每个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了解防盗系统设置,知道林珺的旅行计划。案发前的家庭聚会上,林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在照片边缘,谢连斌站在远处,目光始终停留在林家人身上。

2010 年,澳大利亚司法系统首次使用一个新的 DNA 分析技术,对从谢连斌家车库里获得的血液痕迹做了检测。这套系统主要是通过分析混合 DNA 样本,来识别极微量的遗传物质。分析后发现,警方在车库取得的混凝土碎片上的血迹中,含有邻家四名受害者的 DNA。

DNA 分析专家在报告中指出,这些血迹的层次分布显示这些 DNA,是在同一时间段内通过同一介质带入车库的。警方利用 3D 建模技术重建了案发现场,发现 24 个血脚印分布在房子的一楼和二楼,形成一条路线。

这说明凶手对房子的构造了如指掌,负责现场勘查的警官汤普森在报告中指出,凶手很熟悉林家的房间构造,知道哪块地板会响,储物间电闸的具体位置,甚至熟悉每个房间的布局。这表明凶手是经常出入这栋房子的,并且特意观察过这些细节。

然后,法医小组还原了案发时序,根据血迹分析显示,凶手先后进入了主卧室、客房和书房。每个房间都没有被翻动的痕迹,抽屉和衣柜也是保持原状,现场没有任何财物失窃的迹象。

为了取证,警方对谢连斌的车库进行了细致勘查,结果在角落里发现了被清洗过的工具,残留着清洁剂的痕迹。

但是检测设备依然从这些工具上取到了血液存在过的痕迹。

谢连斌,成为了重要嫌疑人;但是此时,谢连斌已经成为了林珺的监护人。

2010 年底,警方获得法院许可后,在谢连斌家中秘密安装了监控设备。

警方在查询监控时发现,谢连斌在获得林珺监护权后,有控制这个失去亲人的少女的意图。他以在林珺房间安装了摄像头,还规定她放学必须立即回家,禁止她与同学来往。而且每天晚上 11 点后,他都会进入林珺的房间,有时会待到凌晨。

林珺开始变得有些异常,学校的辅导员注意到,林珺的成绩从 A 级迅速下滑到不及格,开始逃课,有时整天躲在图书馆里。辅导员想进一步了解情况,谢连斌却声称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

警方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迅速控制了谢连斌,并取得了谢连斌的电脑,结果在谢连斌电脑的浏览记录中发现,他曾经反复查询林家的资产状况,以及林珺可能继承的遗产信息。

还发现其在频繁地搜索:DNA 证据保质期、混合 DNA 分析的可靠性等等信息,他还在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几位法医专家,特别是那些对 DNA 技术持怀疑态度的学者。

他的笔记本里还记录着林珺的课程表、社交圈、约会对象。

警方对谢连斌审理持续了近三个月后,检方起诉了谢连斌;检方向法庭提交了 2000 页证据材料,包括 DNA 分析报告、现场重建模型、监控录像,以及 40 多位证人的证词。

庭审中,谢连斌穿着笔挺的西装,面带微笑,当检方展示血迹证据时,他还主动纠正细节...但是最终没有定罪。

直到8 年后 ......

2017 年 2 月 13 日,新南威尔士州最高法院第四号法庭,首席法官宣读了 86 页判决书。谢连斌面临五项一级谋杀罪、一项猥亵未成年人罪、一项非法监禁罪。法院最终判处他终身监禁,40 年内不得假释。

2021 年 2 月,谢连斌的辩护团队提起上诉,质疑新的分析技术在处理混合 DNA 时的准确率。他们要求相应的实验室公开源代码。而实验室则解释,源代码公开会让犯罪分子找到规避 DNA 检测的方法。

最后,上诉法院花了两周时间验证这项 DNA 检测技术。三名 DNA 专家分别用不同方法测试了原案中的混凝土碎片样本,结果相互印证。

最终法院维持原判。

在悉尼北区警署物证室,91 号证物袋依然完好。混凝土碎片和剪碎的运动鞋静静躺在那里,诉说着:在至亲至近面前,有些人释放的是天使,而有人却会唤醒恶魔。

注:本文源自澎湃新闻《澳大利亚华人一家五口“灭门案”凶手被判终身监禁,自称冤枉》,为提升可读性,进行了文学性处理。图片源自互联网,仅用来呈现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