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邮简首发侧记(上)

红船编写 2024-09-07 21:00:37
春天的故事,不朽的传奇——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邮简首发侧记(上)

202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120周年诞辰日。

▲邓小平(1904.8.22-1997.2.19),四川广安人

▲1977年8月,邓小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大会上

▲《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简封面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为缅怀这位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简首发式于2024年8月22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临水居宾馆举行。三十多位革命后代、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代表参加了纪念座谈活动。在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之后,大家共同观看视频《中国将帅——邓小平》,走进历史岁月,感受时代光芒。

首发式纪念座谈会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胡山主持。

陈毅元帅之子、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长陈昊苏深情赋诗《纪念邓小平主席诞辰120周年》——

总设计师谋改革,复兴伟业向恒年。红军传统还持续,关键一招竟领先。更上层楼新认定,坚持底线仍趋前。神州奋进现代化,大国担当胜利天。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图为1945年,邓小平夫妇和长女邓林、长子邓朴方在河北武安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邓小平同志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超人的胆识和卓著的战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

▲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十年是小平工作最繁忙的一段。图为1957年11月,邓小平、宋庆龄等随毛泽东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赴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拜会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左)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同志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60年,毛泽东和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谈话。以后毛泽东曾多次讲邓小平“人才难得”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表现出他敏锐的政治头脑、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面对“文命”造成的严峻局面,他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指出讲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态度、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问题。不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天天讲四个现代化,讲来讲去都会是空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由此开始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在发言中讲述伟人的名字变更故事。邓小平1904年出生,名字最初叫“邓先圣”。5岁上私塾时,先生认为“先圣”之名对孔老圣人有所不尊,给他起了名字叫“希贤”,由“圣人”改为“贤人”。1920年,年仅十几岁的邓希贤到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夏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职业革命生涯。

▲1925年5月23日,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希贤摄于法国里昂

1924年7月,他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同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春,邓希贤任中共旅欧支部里昂地区特派员,参与组织旅法华人多次举行声援国内五卅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1926年1月17日,邓希贤第一次踏上苏联领土,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待了12天,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邓希贤回国,受中共派遣到冯玉祥国民联军所属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工作,任政治处处长、学校中共组织的书记。这年7月,他受领导委派来到武汉,担任中央秘书,参加了八七会议。当时,武汉发生“七一五”事变,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叛变革命,邓希贤按照中共隐蔽战线工作要求,改名为“邓小平”,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1981年6月邓小平任中央军委主席后,提出必须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同年9月,邓小平在华北某地观看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检阅陆海空军部队。

邓小平曾被家人和教书先生起名“圣”、“贤”,但无论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中共党史上,邓小平都是载入史册的彪炳人物,绝非圣贤可比。他三起三落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方得始终。他改革开放为世人称颂,功在千秋。在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纪念这位历史伟人,非常有意义。我的父亲陈士榘当年在淮海战役期间时华东野战军参谋长,我身边李彤妍大姐的父亲李达上将是中原野战军的参谋长,还有王媛媛的父亲王近山中将也是中原野战军的战将。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以60万对80万,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1978年7月,一群美国客人向邓小平询问他的性格特征,他含笑沉思片刻后,认真回答说:我不过是一个老兵而已,我真正的本行是打仗。

陈人康谈到,很多人不知道小平同志去世后,他的骨灰的去向。是撒在江苏连云港的大海。连云港有一座小平同志的雕像。经中共中央批准,除了在深圳竖有邓小平雕像以外,连云港是第二个竖立其塑像的地方,并建有邓小平公园。

▲邓小平长子邓朴方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简上签名,并同夫人苏宁一起同陈人康拍照留念

陈人康曾问过伟人的子女,为什么小平同志的骨灰会撒在连云港?邓家后人谈到,小平同志非常怀念淮海战役中牺牲的英雄将士们,对淮海战役这片热土怀有深厚情节。所以他最后如同一朵浪花,在这里融入浩瀚的大海……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小平同志一生坎坷,三起三落,从他十几岁起投身革命,不忘初心,奋斗始终,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鞠躬尽瘁,他和他的战友们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永载中华民族的千秋史册。

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会长李彤妍讲述,父亲李达将军与小平同志是多年的亲密战友,结下深厚革命情谊。父亲和母亲张乃一结婚的时候,原来父亲与前妻留有两个孩子,一直住在一位老乡家里,是太行的“奶孩儿”。

▲1938年,邓小平策马奔赴太行抗日前线

结婚以后,母亲把那两孩子接了过来。当时,刘伯承元帅曾表示过担心:张乃一是个大学生,刚一结婚就有两个孩子,是不是能受得了?有一天晚上,母亲已经睡了,忽然有人敲门。“乃一,乃一,开开门!”原来的小平同志的爱人卓琳阿姨。她进来,说自己缝衣服,找不到剪子,想来借一把。母亲找来剪刀交给卓琳阿姨,但感觉她好像不光是为借剪刀而来。卓琳阿姨东看看,西看看。当时,屋子里有个小蚊帐,母亲让我的两个小哥哥睡在蚊帐里,她自己扇着扇子睡在旁边。第二天,刘帅就说了一句话,“嗯,李达找了个好老婆!”这是刘帅和邓公对自己的父亲母亲格外关心的一个生动故事。

▲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这是129师领导人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1975年,社会上传闻邓公将要复出。一天,我们去看电影,本来我坐在后面,前面的朋友让我坐到前面去。我坐在过道的左侧位置,用余光一看,过道另一侧坐着的一位老人很像是小平同志。当时我也不知到他已经出来了,没敢相认。后来,小平同志主动侧头,用浓郁的四川口音问起:“你是冬冬吗?是冬冬吗?”我转过头去,很是尴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小平伯伯。只听他感慨道:“还有那个样子,还像那个样子!”散场之后,外面下着雨。卓琳阿姨亲切地让人找了一辆车,把我们送回了家去。非常怀念小平伯伯和卓琳阿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马勇表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谈到淮海战役,自己的家在安徽淮北,是在淮海战役的前敌指挥部所在地——文昌宫。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个战役。1948年11月10日,刘伯承率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从豫西东进淮海前线,在河南柘城与陈毅、邓小平汇合。11月11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到达临涣集,中野指挥部设在临涣文昌宫。

马勇很小读书的时候,就是在文昌宫后面走。他住在外婆家,外公当时在淮海战役期间是这里一个村的村长。1948年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移驻临涣以东约7.5千米、浍河北岸的小李家村。浍河之上有一座桥,水大的时候,桥面就经常在水位以下了。邓小平、刘伯承从文昌宫往小李庄指挥部去的时候,车就陷到水里边去了,时任村长的我外公找了一帮村民,把那个车子给从水里边给推出去。这是马勇小的时候,作为一个像神话一样的故事,老人们经常将给他们这些孩子们听,深深的印刻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之中。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马勇说,自己是1956年生人,中小学读书正值“文革”时期。如果没有后来中国变化的话,大概我们就会像大家提到的,成为被废弃一代或几代人。在一则关于恢复高考的访谈节目中,自己就谈到过这一问题。当时被耽搁读大学的人数可能是1000多万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概在30万人左右。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就会完全不一样。今天,我们是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来纪念老人家诞辰120周年,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由农业文明进一步向工业文明转型,从原来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开始走向世界中心的事业中,做出了很伟大的历史贡献。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回忆,半个世纪前,自己服役中国空军,在空军机务部队修飞机。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部队虽然也强调加强军事训练,但政治形势所限,只能大大压缩军事训练时间。在南方看到大晴天时,党委却让我们去学什么东西,就说不能飞行。大家心里不满,非常愤怒,但是毫无办法。到了1975年,正如刚才我们的主持人提到的那样,身为中央军委领导的小平同志的言语非常平实。当时给我们传达的军委首长指示,就简单而精炼的五个字:“肿、散、骄、奢、惰”。我当时做为一个基层的战士,都觉得说到点子上了。部队军事训练的时间、飞行时间开始大幅度上升。然而随着“批邓”运动的深入,小平同志的领导职务又开始下降,但是他的威望的确是建立起来了。

▲1979月1月29日,邓小平出席卡特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并发表讲话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觉得他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新变化。从前是认为要打仗,一打仗就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觉得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可能对军队进行调整。否则,总是立足随时要准备打仗,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军队就没办法进行调整。只有把这个时代的主题确定了之后,才可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的改革,开展推进军事的调整。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会议上宣布,我国决定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我们这一代人,就我个人来说,确实写过很多文章,包括中央电视台97年的采访等。我是78级大学生,邓小平决定一定要恢复高考。1977年太原会议于8月召开。当时说要考试,不能推荐。已经到了8月,来不及了,小平同志说77级可以推迟入学。当时我听说国家恢复高考,就提出要转业。1978年,我的人生变化最明显:1978年1到3月是军人,3到9月是工人(车工),9月份以后是大学生。这一年,我们的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是紧紧相连的。

▲1980年1月1日,在政协礼堂的元旦茶话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八十年代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在八十年代里,我们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国内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经济搞好。

雷颐认为,之所以有这个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对世界局势、世界格局有了全新的认识。从立足准备打仗到认清和平与发展大势,它实际上是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这种全新的认识,首先缘于小平同志的见识,他有这个思想认知;第二也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直到现在,小平同志对时代、世界认知的高瞻远瞩,还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领悟。

胡德平同志的助手、文化学者李盛平发言表示,关于开国元帅,应该说小平同志是有资格获评的。淮海战役在三大战役之中,规模是最大的。自己主要是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改革问题。三中全会最大的贡献,就是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转变导致了国家40多年来经济方面的巨大的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是绝对不能动摇的。三中全会很简单,核心的一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平同志最大的功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中国经济建设,为中国中华民族的重新腾飞,做出的贡献。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在办公室办公

中国的改革,1978年以来,我们在三中全会之后进行的工业企业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国企改革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的一系列改革,因为当时的各种环境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最后造成了通货膨胀、财政陷入困境等局面。中央1979年4月份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八字整顿方针。之后,万里同志在小平同志的支持下,重点抓农村改革,在耀邦同志的领导下,具体的从1979年、1980年和1981年,把农村改革基本上推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然后通过农村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然后才形成了1984年以后国家经济的巨大的发展。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有7000多人参加的扩大工作会议,对统一全党思想、纠正“大跃进”以来的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全面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图为(右起)邓小平、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周恩来、朱德在会议期间研究问题

李盛平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在邓小平年谱里也有提到,但是都简单。1980年1月31号,华国锋主席开了一个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议,决定当时农村这个变化方向问题。1月31号会议要进行总结,请小平同志还有其他的政治局委员去开这个报告会。会上,突然要求大家对包产到户进行表态。前面的那些同志都已经发表了意见,按照小平年谱里的表述,小平同志是言左右而说其它,就是不予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在1962年7月7号小平同志在胡耀邦主持的共青团的这个全会上,已经非常明确的说出来过,可以搞包产到户,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好猫”,就是在那个会上提出的。小平同志对包产到户的问题是非常明白、深知轻重的。1月31号华主席等都在场、逼着他表态的会上,小平同志说,自己来开会没有通知他说要讨论这个问题。小平同志就把话题岔开,没有就该问题发表意见。然后他就讲,我们到了本世纪末要搞小康社会,每人收入1000美元,等等。小平同志对这个事情的不表态,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就是要搞包产到,因为中国农村改革,农村的一切变化都是从包产到户。1月31号的这个会议情况,各种材料上都有,但是都没有讲清楚。小平同志1962年就很明白包产到户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明确宣布我国知识界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动员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搞过一点经济研究的同志都明白,说5月31号小平同志讲了农村包产到户好,但是这个信息是不准确的。小平是讲了,但他当时为什么讲?因为从那年3月份、4月份以来,乔木同志一直在批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说你们登包产到户,登农民的这些事情太多了,而且乔木同志在4月份和5月份,给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写过两次批示,批评他们说不要再吹“包产到户”了。小平同志5月31号在肥西县小谷村接见邓力群和胡乔木的时候,批评了乔木对包产到户政策的反对。小平同志讲,包产到户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一次接见的谈话,应该说意义是非常大的,即明确支持了包产到户。

▲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

还有一个事情是从来我们研究者在历史书上是没有见到的。1980年8月18号,邓小平做了他那个最有名的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是在这个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的,但是这个会胡耀邦同志没有参加。我当时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奇怪:胡耀邦为什么不参加这个政治局扩大会?胡耀邦在这一年的2月29号已经当选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应该是由他主持这个会。

▲面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国内外复杂形势,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图为1981年邓小平在新疆考察调研

真实的原因是18月15号,耀邦和小平接接到了新华社记者从宁夏发来的紧急电报,说那里的农民罢工了,就是在收麦季节,农民们说不下地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包产到户,说收了麦子,我们也拿不到,也吃不上,说今天就是领导请吃羊肉泡馍,我们也不下地了。所以新华社记者就把这个消息马上加急发到了北京,耀邦、小平看到的这个动态清样,临时决定耀邦马上飞到宁夏。耀邦在宁夏一共待了3天,都在做这个工作,研究包产到户,所以在这个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度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议,就是因为邓小平命令其去这个宁夏灭火,耀邦同志才缺席了这次会议。

▲邓小平在黄山为大学生们签名

李盛平谈到,这三个小故事说的就是中国的改革是成功于首先农村发生了改革,农村改革成功之后带动了全面的改革,这个大的这个路径是在小平的支持下,耀邦、万里等等同志做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开会纪念小平同志,要讲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贡献,而他从三中全会之后对中国整个社会进步和中国改革的贡献,更加需要高度肯定。中国社会不能后退,只要一后退,各种乱七八糟的现象就会出来。希望要多讲一讲小平同志在经济建设中做出来的一系列重要历史贡献。

著名文化学者刘龙江表示,听了前面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自己也有感而发吧。一开始说没有准备,不讲,可还是主持人点到头上了,那么说三点,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有同志讲到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贡献,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谈到这个问题,我要问:“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是不是中国革命或国家发展的一种必然进程?还是它只是具有某种或然性的、尤其是和邓小平个人作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选择?设问假如没有邓小平,改革开放能不能实行?研究改革启动阶段的人应当深有感触而万分庆幸。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老人家,那么改革开放进程的整体面貌是不是这样?特别是到现在,会不会还有那些针对性的褒贬争论?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个问题,我非专家内行,难有答案,例如类似的问题——刨除了领袖的作用,“文革”运动的发生还是不是历史必然?

第二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给“地富反坏右资”“摘帽子”,此举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此前对国民身份进行分类的做法,被称为“阶级路线”和“阶级政策”,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摘帽子”的决定堪称是区别“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不同社会生态的标志。“真理标准讨论”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而这个“摘帽子”则关乎“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文革”结束,当时中国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关系到几千万人、上千万家庭的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对许多人及其家庭是不堪回首的恶梦,但发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对敌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年代和语境中,却“自成逻辑”,而一直未退出历史。可是在“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文革”和“文革”以前的一套做法就必须改变了,包括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

我认为邓小平一代领导人对此有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就是必须改变国民以阶级划分、以成分和出身划分、以家庭有什么成员划分、以你的历史情况和海外关系划分、还有就是以“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来划分区别。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这一套做法严重束缚国民的积极性和社会活力、特别是有悖国民福祉和国家发展的道义;而且实现国家发展首先必须建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未经依法审判不得剥夺公民权利的现代法治文明。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双方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三个问题,就是“文革”结束了,那个从未停止革命运动的中国,下一步要做什么?举世关注。当时中国面临多种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将导致国家发展会有比较顺利或者是很艰难的两种结果。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样的国家定位着重在向世界宣示“不同于苏联模式”和“走向市场(改革)、走向世界(开放)”的概念上,这有利于缓解中美(西方)敌对的关系。考察二战后的各国发展历史,睿智的邓小平作出战略判断: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而前提是中国首先要走出东西方冷战,改善与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中苏对立和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走出冷战并被美西方接受提供了历史机遇,邓小平顺势推动了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身份转型。

▲1984年4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十几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变局。邓小平又敏锐觉察到,中国在中苏对抗中被美西方利用而获支持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成长中的中国必须避免代替苏联成为美西方的下一个对手。除了利用西方对中国商品和市场的需求与依赖之外,中国还应该利用美西方在冷战胜利中产生的乐观与自信——美西方的政治精英确信并期待已在中国出现和增长的市场经济、私营资本、中产阶级和西方价值诉求等资本主义因素终将会改变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而利用他们的这种期待来鼓励和保持当时西方对中国发展的支持与包容,这一点对中国非常重要。于是邓小平适时提出“韬光养晦”、“不当头”等回避、化解矛盾的谋略,连他老人家曾提出对姓资姓社“不争论”和走哪算哪“摸着石头过河”的表述都有模糊政治确定性之用。这一切努力都重要吗?邓小平的外交思想的答案是, 中美(西方)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更是中国发展的最关键的外部制约因素。

今天我们缅怀邓小平,感恩邓小平,是因为邓小平曾以他沉毅的历史责任感和卓越的领导力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国内发展、进步的同时,国际上邓小平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出一个持续三十多年的极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性国际环境,推动着中国完成了从“文革”造成的积贫积弱前进到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去世十年之后,在举国欢庆、万国来朝的北京奥运会五彩缤纷的漫天烟花中,在中国以强势反击已把世界冲击得一片凋蔽的世界金融危机而取得成功的欢呼声中,我们都仿佛看到邓小平微笑着向人们招手的身影,可是那时不会有人知道邓小平将会远离我们,也不会有人知道他的时代将会在高潮与辉煌中走向落幕……

但是,有遗憾吗?没有,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作者:胡山 图片:李世杰、郭萍、郭海鹏等】

出席纪念活动的成员

陈人康: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陈士榘上将之子。

李彤妍: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会长、李达上将之女。

马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雷颐: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李盛平:胡德平同志助手、文化学者。

李延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央特科无线通讯科科长、原外贸部部长李强之子。

刘龙江:文化学者。

倪寿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原社长。

李莉莉:北京延安儿女联谊会副会长、李懋之将军之女。

王媛媛:王近山中将之女。

付佩生:吴信泉中将儿媳。

谢海巢:中国伟人蜡像馆副馆长、谢振华将军之女。

曹银环、张根帻:曹玉成将军后代、山西麻地湾煤业公司领导。

卜金宝: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团长。

申菏亮:火箭兵报原副刊部主任。

杨耀:空军某研究所原政治部主任、军旅书法家。

佟岩林:北京市书协刻字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

孙惠军、余滨、孟秋华:老兵方阵副主任、邮简发布平台负责人。

贺燕燕:中华英才杂志社编辑。

彭志伟:湖南伟智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方:北京双暖民生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

郭萍: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栏目负责人。

紫秋: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

郭海鹏:法治日报记者。

李世杰:老兵方阵银帆艺术团音像部主任。

作者简介:

胡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人民法治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作者:胡山

统筹:李秀平

1 阅读:3

红船编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