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产业兴旺的引擎、人才涌动的活力、文化传承的根脉,正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产业振兴:打造现代农业新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在浙江安吉余村,"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传奇仍在续写。通过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当地茶产业年产值突破4.8亿元,带动2000余户农民增收。这启示我们:振兴乡村产业,既要立足资源禀赋,更要创新经营模式。
发展路径需聚焦"三个融合":一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融合,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广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二是生产加工与市场营销融合,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园;三是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探索"碳汇农业""林下经济"等新业态。江苏句容戴庄村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每亩土地综合收益提升5倍,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人才振兴:构筑乡村发展生力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湖北黄冈实施的"能人回乡"工程,3年吸引2.6万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超10万人。这证明:破解人才困境,需要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完善"人才服务绿卡"制度,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身手。
培养路径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从"候鸟型"向"扎根型"转变,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保障体系;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组建跨领域专家服务团。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余年,累计选派1.3万名科技人员,成为乡村振兴的"智囊团"。
文化振兴:守护乡愁记忆根与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在陕西袁家村,通过复原传统作坊、举办社火表演,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文化产值占比达40%。这启示我们:振兴乡村文化,既要传承保护,更要创新发展。修缮古建筑群,建立村史档案馆,编纂乡土文化丛书,让文化记忆永续传承。
实践路径要把握"三个维度":在保护维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在发展维度,开发文创产品,打造"非遗+"产业链;在治理维度,将村规民约与新时代文明公约相结合。浙江桐庐深澳村通过"古村+创客"模式,吸引72家文创工作室入驻,让千年古村焕发新生机。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要以产业振兴夯实发展根基,以人才振兴激活创新动能,以文化振兴铸就精神家园。当现代产业体系在田野间扎根,当智慧汗水在阡陌中闪光,当文化基因在村落里传承,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必将化为生动现实,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