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家大族的记忆: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吉光片羽”的家风传承

酱香新视野 2025-03-03 18:06:25

“孝行于家、忠施于国”

这早已沉淀为甘氏家族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蓝塘甘氏家族也在祖祖辈辈传承着优良的家风

其家风传承如同吉光片羽

虽历经风雨

却始终熠熠生辉

也始终支撑蓝塘甘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慢渡

让我们一同解码紫金蓝塘甘氏的家风

探寻其记忆赓续的奥秘

PART.01

脉络渊源:紫金蓝塘甘氏

甘氏家族本属中原人士,由于自然灾害、政治斗争、战争等因素,历史上中原人曾有多从次迁徙,而甘氏家族也随客家人南迁,故而今大多居于江西、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紫金蓝塘甘氏开基祖名为佑号法聪,是仙一郎甘青海的第六代子孙。甘氏族人在紫金繁衍,六代人丁兴旺,但因耕地资源却逐步减少,明永乐年间(1415年),法聪公随其母迁入归善县即今紫金县蓝塘镇。

PART.02

吉光片羽:从祖训中一窥家风传承

甘氏家族在蓝塘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家风。这些家风,既承载了甘氏先祖的智慧与品德,也融入了蓝塘地域的文化特色。

甘氏家族的家风,可以概括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这一家风,不仅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还注重了农耕、读书与诗书的传承,体现了甘氏家族对子孙后代全面发展的期望。

曰耕,甘瓜均以耕起家致富,种桑养蚕,有以开其风气。后人足食丰衣,当思来之不易,忍苦耐劳,世家恒产,此传家应经勤耕为本。

曰读,衣食既足,当知礼仪,子弟失学,愚顽可嗤,自失擅权,人皆怒视,无力争生存于社会,何颜入对越之厅堂,兴学育才,光大门第,在斯举矣,此传家应以苦读为贵。

曰公,齐家之法在公,不公不足以服众。倘为家长族长者,一怀私心,固执偏见,家庭之祸,从此而起。不徇私情,不枉法,公生明,而人则说也,此传家宜以公理服人。

曰和,睦族之道在和,不和不足以敦宗。吾族子孙繁昌,常有五世同堂,既分复合之佳话,斯诚旷古罕见,一门瑞微,母相怒忧。此传家当以和气致祥

以上也可以看出,蓝塘甘氏祖训告诫后人勤耕、苦读,为人公正,以和为贵,这四条祖训也传达出其独特的家风。

PART.03

何以铸造:家风的生长土壤

蓝塘甘氏家族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陶。甘氏家族所处的蓝塘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九连山的险峻赋予家族“壁立千仞”的刚直,汀江水的绵长滋养“上善若水”的智慧。迁徙途中的风雨,也化作了族谱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生存哲学。

蓝塘甘氏家族家风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其独创的“三考六训”家规体系,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具体准则:男子及冠需编纂宗族年谱,女子出嫁前必修《治家理财册》。家族“教育基金”制度更延续百年,确保寒门子弟不失学。

此外,甘氏家族的家风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强调了道德、礼仪、仁爱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甘氏家族的家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诗书文化等,也为蓝塘甘氏家族的家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PART.04

流动的永恒

今日的甘氏族人

在“云上宗祠”APP中用数字技术续写族谱

区块链里铭刻的《新家训》

与青铜匾额上的篆文遥相辉映。

当下一代的甘氏族人触摸厚重的家风历史时

独特的精神密码正以新的形态

注入下一代的基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