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登选惨遭郭松龄杀害,他们的私仇不大,背后却暴露奉系深层矛盾

读书悟道君 2024-06-30 17:25:09

1925年11月23日,姜登选从平津坐专车回沈阳,到达滦州时被郭松龄扣留,三天后遇害,死状极为残忍。

事后,韩麟春打开姜登选的棺材,发现棺内木板抓痕遍布,原来姜登选是在棺内被活活闷死的。

张作霖手下有“五虎将”,分别是郭松龄、张宗昌、李景林、韩麟春和姜登选,同为东北军的主力战将,郭松龄与姜登选有何不共戴天之仇,又为何会陷入同室操戈的局面?

此事先从二人的交集开始说起

01 同归东北军门下

郭松龄与姜登选早年便相识了,他们都曾追随过朱庆澜。

朱庆澜早年投在东北赵尔巽[xùn]门下,赵尔巽是清末正统大臣,曾历任数个地方重镇的封疆大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盛京将军,1909年调任四川总督。

郭松龄毕业于奉天陆军学校,而姜登选则有留日背景,他们都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

赵尔巽入川,朱庆澜追随,郭松龄与姜登选也都追随入了川。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当时赵尔巽已被调任东三省出任总督,四川总督则由他的弟弟赵尔丰接任。

赵尔丰为了镇压保路运动,不惜制造了“成都血案”,结果被迫下台,事后朱庆澜被推举为四川军政府副都督,武昌起义后又宣告独立,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可惜后来遭遇川军兵变,最后被迫离开了四川。

朱庆澜思想开明,他与郭松龄、姜登选都是同盟会的成员,也都曾身居要职,姜登选出任过统帅部正参谋,郭松龄学历差点,也混了个营长。

但随着朱庆澜退出四川,他们二人也离开了。

相比之下,朱庆澜与姜登选的关系更为紧密。朱庆澜在黑龙江任职时,姜登选出任了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晋升为陆军少将。

后来朱庆澜出任广东省省长,姜登选也到了广州,频繁活跃于南方。之后朱庆澜退出广东北上,姜登选也被北洋政府召回。

当时有人用“父子”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足见其密切程度。

姜登选归于奉系,源于一个人的推荐,此人就是杨宇霆。

杨宇霆也有留日背景,他与姜登选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相识。1922年,经杨宇霆推荐,姜登选辞去总统府的职务,正式加盟奉军,担任奉军总参议。

郭松龄的背景就没那么强大了,他在退出四川后就回到了奉天,而且还经历了张作霖发起的对革命党人的大搜捕,不幸被判了死刑,经同学营救才虎口脱险。

所以,在郭松龄的骨子里,对军阀没什么好感,一心想着革命,但要革命别人前,首先要革自己的命,那就是提升自己,让自己有革命别人的资本。

1912年,他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学习,1913年秋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学习了四年,之后被聘为北京讲武堂教官。

朱庆澜在广东时,郭松龄也在他的支持下南下广州,先后出任过粤、赣、湘边务督办公署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等职务。

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他还与孙中山先生见过面,并结识了对他思想影响比较的李坚白。

李坚白当时是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在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时,他南下广州参加了国会非常会议,是议员之一。

李坚白认为,东三省要想得到改造,就要推倒万恶的军阀,而要打倒军阀,首先要把兵权握在手中,郭松龄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

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从广州返回了奉天,后经奉天督军署参谋长秦华推荐,出任督军署少校参谋,也开启了与奉系军阀的人生之旅。

从上述郭松龄与姜登选早年的经历来看,二人必然是认识的,但并没有迹象表明二人有过深的交往。

那么,他们在归奉之后,两人之间的仇恨又是如何堆积起来的呢?

02 结仇

1919年,张作霖重新开办了讲武堂,郭松龄被聘为战术教官,但鉴于他之前是同盟会的成员,还声称要推翻军阀,张作霖对他并不信任,并没有重用他。

但郭松龄后来还成为奉系重要的战将,主要还是得益于张学良对他的提携。他们两人能合得来,则是因为在治国理念上是相同的。

他们都反对内战,反对勾结日军,主张合作共赢,以此实现国内和平。但这一理念与以杨宇霆为首的亲日派截然相反,他们勾结日军,一再发动内战。

而姜登选也是亲日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理念上的差异,自然导致各种表面矛盾。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学良、郭松龄率领的奉军第三军从正面进攻直军,但进攻并不顺利,损失惨重。

之后由韩麟春、姜登选所率的奉军第一军,对力量相对薄弱的九门口发动攻击,并成功占领了九门口。

拿下九门口后,奉军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在会上,张学良提出抽调五个团的兵力增援韩麟春、姜登选,以扩大战果。

韩麟春等人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张学良这是在抢功,但迫于压力又只好接受张学良的安排,不过嘴上不饶人,说了几句风凉话,说郭松龄可以乘机捞功了。

郭松龄这个人心眼小,性格耿直,眼里很难容人。对于韩麟春等人的奚落,十分生气,他说他郭某人从来不沾谁的光,他要从山海关正面打,不与第一军争功。

说了这话之后,他真的就不管不顾的要带着几个兵团要离开。对于郭松龄的行为,姜登选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是不听指挥,擅离职守。

于是,姜登选就向张作霖参了郭松龄一本,虽然此事在张学良的周旋下,最终郭松龄也没有受到什么处分,但郭松龄也彻底恨上了姜登选,这是一件事儿。

另外一件是,姜登选手下有个部属叫陈琛,此人在九门口大战中遇到上了直军最能打的大将彭寿莘,陈琛肯定不是对手。

郭松龄就故意找他的茬儿,说他不听调遣,以违抗军令的罪名逮捕了陈琛,还要就地正法。

姜登选赶紧跑去为陈琛说话,讲情,但郭松龄哪里肯听。之后姜登选只好去找了张学良,甚至一度跪在少帅面前痛哭流涕,总算是保住了陈琛一命。

第三件则是因为赏罚不公导致的,相比上述两件事,这件事造成的影响力更大。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要派人南下摘桃子,这可是肥差,谁都想去。

张学良向张作霖推荐郭松龄去做安徽督军,而姜登选则去做江苏督军。张作霖对此也同意了,但半路杀出一个杨宇霆,他说他要去做江苏督军。

杨宇霆是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开展了一场大整顿,一些元老派被排挤出局,而有留日背景的士官派则迅速崛起,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杨宇霆。

杨宇霆亲日,与张作霖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所以颇受张作霖的青睐,甚至对张学良、郭松龄都有所牵制。

所以,杨宇霆说要去做江苏督军,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而姜登选又是杨宇霆的亲信,自然还是有得做,就去当了安徽督军。

这样一来,郭松龄什么都没捞着,还白费一番心思。要知道,他在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中都立有战功,因此,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郭松龄。

数年来,姜登选在杨宇霆的庇护下,一路节节高升,先后作过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镇威军第一军军长,到江南摘桃子也带着他。

最后,姜登选又跟着杨宇霆丧师失地、大败而回,但依然毫发无伤,而且还被任命为第四方面军一个军团的军团长。

而就此,也就不难发现,郭松龄与姜登选之间的矛盾,如上所述,根本矛盾在于革命理念不同,所属阵营不同,矛盾本身不可调和;

其次,郭松龄自身的革命性较强,与杨宇霆之间的私人恩怨也颇多,而姜登选作为杨宇霆的亲信,自然也就成了郭松龄的眼中钉,其实他的死本就是奉系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03 姜登选之死

姜登选之死与郭松龄造反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屯兵七万,通电全国举兵造反,口号是:反对内战!惩办罪魁杨宇霆!张作霖下野!张学良上台!

郭松龄打算起事时,姜登选在天津,对于郭的举动并不知情,24日时姜登选乘坐归奉专车到达滦州车站,便被郭松龄扣押。

起初,郭松龄还优待姜登选,还给他送烟抽,说过几天就送他回平津。

之后姜登选得知郭松龄起事时,便对他破口大骂,骂郭松龄忘恩负义,当年被抓判了死刑,是张作霖饶了他一命,后来还让他在军中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还骂他,说张学良对他恩重如山,他却趁着少帅不在就发动兵变,真是个十足的小人。

郭松龄已顾及不了许多,下令将姜登选秘密处决了。姜登选死时,年仅46岁。

说来也怪,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没有一个活过六十岁。

郭松龄活了42岁,张宗昌被枪杀时51岁,李景林生病去世时47岁,韩麟春病逝时46岁。

郭松龄起事以失败告终,当他被抓时,张学良本想保他,但他落在了杨宇霆手里,结局必死无疑。

1925年12月25日,郭松龄被枪决,终年42岁。临死前,他说:“吾倡大义,出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

郭松龄死后,张作霖提出一定找到姜登选的坟茔,将他的遗骸迁回原籍安葬。此事是姜登选的生前好友韩麟春办的,好在还真找到了姜登选的坟茔。

当他们打开那口薄薄的棺材时,只见棺内遍布抓痕,用来绑手的绳索已经松开。原来姜登选被枪决时,并没有被打死,只是受了重伤昏了过去,之后一度醒来,最后活活闷死于棺中。

姜登选惨遭郭松龄杀害,他们之间有多大仇恨?郭松龄:不共戴天,实际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没那么苦大仇深,姜登选只是一个牺牲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