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史说新读 2023-04-15 17:55:16

刘继祖,堪称古代的好人典范。

都说好人没好报,但刘继祖却可以告诉你,好人有好报,而且是大大的报。

刘继祖,在明朝建国后已经去世了,但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惠侯,要知道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都只是混了个伯爵,对朱元璋几乎毫无贡献的刘继祖竟然在死后还被追封为侯爵,这待遇不可谓不高了。

而朱元璋给予如此丰厚赏赐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借地之恩”。

话说朱元璋一家子搬到了安徽之后,他们朱家就依附在了太平乡孤庄村的刘姓地主名下,因为朱元璋祖上好几代都是无田产的状态,所以他们的谋求生存的方式,就是租用地主的田,然后定期缴纳田租,这在传统叫法中,就是佃农。

如果世道昌盛,天时尚好的情况下,即便是佃农,那也是能够吃穿不愁的,但佃农最怕的就是社会环境有巨变,元代丞相张养浩也说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是整个国家作脆弱的群体,但凡有一丝波动,对百姓都会造成成吨的伤害。

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遭遇了人生最黑暗时刻。

因为安徽濠州爆发前所未有的旱灾加饥荒,而元朝廷对百姓的田税又不断上升,朱元璋这一家子终于坚持不住,崩塌了。

朱元璋的父母亲还有大哥先后去世,而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他们两人即便是活下来了,都是食不果腹的状态,残忍的世道给予他们太多的绝望,但不论再怎么绝望,他们依然要埋葬好自己的家人,古人的身后事,同样也是大事。

可朱家没有钱,更没有地,怎么让逝去的人入土为安呢?

于是朱元璋便只能求助自己的地主刘德,跪求刘德借他几块田,看在这么多年的租借关系上,让他先把家人给料理好了。

可朱元璋没想到,刘德直接回绝了,而且是屡次回绝。

刘德给的理由也很简单: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事实上,朱元璋并没有向刘德要粮,他要的只是可以埋葬亲人的坟土,或许刘德确实没有粮,但他肯定有田有地,而他之所以不愿意借给朱元璋,无非就是根本没把朱家人当一回事,感受到人间无情的朱元璋十分悲痛,但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继续哀求。

刘德的心也很硬,丝毫不管朱元璋这么半大个孩子在他门前跪求。

这个时候,刘德族兄刘继祖看不下去了。

刘继祖,也是刘姓族人。

他虽然不是朱家的地主,但刘继祖在村里的名声很好,而且刘继祖的孩子和朱元璋是很好的玩伴,所以刘继祖决定帮助朱元璋,让他达成他的孝心。

在朱元璋万念俱灰之际,刘继祖挺身而出,告诉朱元璋,他想要的葬土,刘继祖出了。

本来对人性绝望的朱元璋仿佛看到了光,他连连磕头感谢刘继祖,刘继祖却让他不必如此,提醒朱元璋即便是完成了此事,都仍然要考虑未来的人生。

虽然刘继祖的话都是一些平常的话语,但对朱元璋而言,却是人间的箴言。

任谁都会说这样的话,但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刘继祖做的事。

得到了刘继祖的土地资助后,朱元璋和二哥很快把事情搞定了。

孤庄村正如其名,仿佛被偌大个元朝孤立了,其实何止是孤庄村,当时整个天下都陷入了纷乱之中,而为了谋生,二哥告诉朱元璋,他要带着老婆孩子逃难了,朱元璋为了不连累已经成家的二哥,也提出了自己要去闯一闯的想法。

就这样,两兄弟分道扬镳,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此次一别,将是最后一次告别。

各奔东西虽然潇洒,但二哥终究年纪大一些,做什么事情都好入手,而朱元璋却还很小,所以他到底做什么,根本没有思绪,也正是这个时候,朱元璋的邻居汪夫人和刘继祖再次对朱元璋伸出援手。

汪夫人告诉朱元璋,在钟离有个皇觉寺,虽然要出家当和尚,但起码还能保持一个温饱,而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很信任佛教的,汪氏之所以对朱元璋如此提议,或许是因为她认为朱元璋的命运坎坷跟对佛祖不亲近有关。

朱元璋采纳了汪夫人的意见,不日准备出发,而汪夫人和刘继祖好人做到底,给了朱元璋一些路费,虽然不多,但却让朱元璋已经麻木的心一下子融化了,朱元璋立即跪谢两位长辈邻居,抹一把眼泪,转身启程了。

汪夫人和刘继祖看着朱元璋渐渐远去的身影,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此去是孤独是转变,无人可知。

到了皇觉寺的时候,朱元璋看遍了来求神拜佛的各路苦难人家,他开始感觉到,这世界或许不应该是这样的,佛祖慈悲,但拯救不了人间的过错,拯救是建立在人无错的基础上,可如果一切都和人的纵容有关呢?

于是朱元璋开始了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刚好在朱元璋快要找到人生真谛的时候,皇觉寺忽然宣布:

佛祖也没粮了。

寺庙里没粮了,但寺庙可以给予僧人们一些文牒,让他们四处化缘谋生。

当时的社会风气对化缘的僧人其实并不是太排斥,不能说皇觉寺不靠谱,最起码还是给朱元璋等人一条活路。

然而对于别人来说是化缘求生,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览尽人间。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朱元璋或许还没读过万卷书,但他可以先行万里路。

一路的化缘见闻,朱元璋发现了这世上有更多人比他更苦,有些事甚至是让他也不禁落泪,等见的人多了,走的地方多了,朱元璋才明白,是整个朝廷有问题啊,果真是兴亡皆君主,百姓恒疾苦。

三年化缘生涯结束后,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发小汤和回到家乡,他找到朱元璋,告诉朱元璋参军打仗,向这个昏聩的元朝宣战。

朱元璋一听,顿时精神大振,他终于明白他要的是什么了,就是对这个世界发出咆哮。

于是他便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开启了传奇的人生。

或许当兵就是朱元璋隐藏的天赋,当了几年兵下来,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地位节节攀升,他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功劳,在农民军中的声望越来越高,以至于他一下子超越了汤和。

为了拉拢更多的亲近之人来参军,朱元璋回了一趟孤庄村,他将徐达,刘继祖之子刘英,汪夫人之子汪文全部带出来参与起义军,这很显然是朱元璋给予他们的回报,或许朱元璋是真的非常看重徐达的能力,但对于刘英和汪文,朱元璋八九不离十就是让他们来“镀金”的。

随着同乡之人越来越高的默契配合,朱元璋攻城略地,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时候,朱元璋正式称“吴王”,因为和张士诚这位吴王有所区别,所以别人又叫西吴王。

这王虽是自封的,但必然也要有相应的实力,封王后,朱元璋又回了一趟孤庄村,因为那里有着他大半的人生,有着他的父母亲人,而在朱元璋回去之前,汪文就已经提前带人回来“修缮”陵墓,别人不知道,但汪文这些心腹肯定是知道的,那个曾经卑微的朱元璋啊,他可能要当皇帝了。

翻遍史书,都找不出第二个朱元璋。

有人说刘邦和朱元璋很像,都是布衣。

但事实上,刘邦的档次比朱元璋不知道高出多少倍,朱元璋是古今唯一一个堪称地狱开局的人,所以作为朱元璋的心腹,他们怎么可能不为不朱元璋感到自豪。

当朱元璋回到家乡后,先是祭拜了父母和兄长,然后又赐予大量的钱粮给乡里人,这是朱元璋表示衣锦还乡,过去的恩怨一并不计较的态度。

不忘本的朱元璋在中原更加得心应手,不久后,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把元朝军队也打得狼狈不堪,公元1367年,朱元璋一边安排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大都,一边在南京准备着祭天登基。

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为帝,建元洪武,定都南京。

当了皇帝,朱元璋正式有了赐予人合法爵位的资格了。

他先是处封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而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第一时间就是回到家乡,他要祭拜父母,除此之外,他要安排父母的陵墓升级为皇陵,所以这里需要大修,朱元璋要回来亲自安排工作,顺便解决一些恩怨。

大明朝廷华丽的队伍来到了孤庄后,整个凤阳都震动了。

曾经的故人纷纷跪在一旁迎接,而朱元璋则是亲自扶起了刘继祖的妻子娄氏,因为刘继祖已经去世了,所以朱元璋便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而且爵位世袭罔替,尚且在世的娄氏则顺势成为了侯夫人,朱元璋对刘家的“回报”,让同乡之人惊掉了下巴。

而刘德听到这些封赏,肠子都要悔青了。

可朱元璋也没想着针对刘德,他和刘德聊了几句话后,甚至还赐予刘德一些田地,给刘德免了税,整个过程,朱元璋都没有说报复刘德的意思,不过朱元璋越大度,刘德越无地自容。

对于刘德,朱元璋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最后他安排刘英和汪文担任皇陵的“祭祀令”。

一般来说,这种皇陵的祭祀官员都是由宗室派人来担任的,但朱元璋既没有太多的宗室亲人了,而且他也想回报刘汪两家对他的善良,既然这块地是刘继祖送给他的,那么就让刘家人世代干这份美差吧,以后也给予他们富贵。

这让明代的凤阳“刘家”、“汪家”的地位直线飙升,这就是来自于开国皇帝钦点的魅力啊。

朱元璋的人生,刘继祖的大度,这些故事无不告诉后世人一个道理,千万别小看任何一个卑微的人,也千万别吝啬自己的善心。

其实善终究是有善报的,只不过来的时间,并不会那么准时罢了。

9 阅读:164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