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正月二十二日,朝堂之上风云突变。张柬之、崔玄暐等五位重臣,率领数百左右羽林军,果断斩关而入,发动政变。
此次行动目的明确,首要目标是除掉武则天身边的奸佞张易之、张昌宗,其次便是逼迫武则天放权,让李唐皇权得以恢复。
政变过程顺利,张易之、张昌宗迅速被斩首,武则天被暂时软禁,不久后李显即位,即唐中宗。此时已八十二岁高龄的武则天,将权力交还李显,成为 “甩手掌柜”。她年老体衰,近乎弥留,可即便如此,竟无人敢对她有所举动,这背后缘由值得探究。
唐中宗对武则天既畏惧又尊重。武则天共育有四子二女,其中李弘、李贤的离世都与她有关,安定思公主甚至是被武则天亲手杀害。
李弘、李贤才华出众,继承了武则天的优良基因,本是继承大统的合适人选,李贤还注释了《后汉书》。但因他们阻碍了武则天称霸之路,最终都死于非命。武则天权力欲望强烈,为达目的手段狠辣。
武则天生安定思公主时还是武昭仪,王皇后来看望公主后,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随后诬陷王皇后,致使李治废后,立武则天为后。李显目睹这一切,对武则天极为顺从,面对强势母亲,他总是小心翼翼。神龙政变当天,五大臣邀李显一同前往,李显回应 “奸佞小人该除,但陛下身体不适,这样会惊吓到陛下,诸公还是日后再议”,虽然后来李显参与政变,但内心深处对武则天的忌惮可见一斑。
李显二次即位后,依旧对武则天恭恭敬敬,武则天迁入上阳宫,李显每十天就去探望一次,正是李显的这种态度,使得武则天得以善终。
武则天主动放权,决定传位李显,这一决策在当时影响重大。在确立继承人问题上,武则天曾犹豫不决,一边是武家的武三思、武承嗣,另一边是自己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狄仁杰劝武则天,母子关系比姑侄更近,侄子供奉姑姑于太庙也不符合祖制。武则天还做过梦,梦到鹦鹉两翼折断,狄仁杰解梦称鹦鹉好比陛下,两翼就是两个儿子,启用儿子便能振翅高飞。之后武则天深思熟虑,决定立李显为太子,还政李唐。
即便在立太子后,武则天仍宠信张易之、张昌宗等小人,但还政李唐已成定局。神龙政变后,武则天权力被夺,却主动命太子监国,随后正式传位。临死前,她去除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主动交出权力,给足李显面子,也减少了后人对她的诟病,安排妥当身后事,让大臣和皇帝都无可挑剔,自然没人再为难她。
武则天从十四岁入宫,历经波折。做了十二年才人,在感业寺当了一年尼姑后,公元 651 年二次入宫,公元 655 年被册立为皇后。她极具政治天赋,二次入宫后,敏锐察觉到权臣长孙无忌与高宗李治的矛盾,助力李治夺回皇权,自己也因此成为皇后。
李治风疾发作频繁,武则天开始代其处理政务,权势日益强大。高宗后期,多数朝政由武则天操持,她处理军国大事颇为出色,为江山社稷费尽心思。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完全掌控帝国权柄。为稳固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如对付有异心者,来俊臣、周兴等酷吏让许多人落得身首异处、牵连致死。但随着政局稳定,她也提拔了大量贤能官员,像魏元忠、娄师德、狄仁杰等。武则天明白,酷吏只能用于镇压,兴盛国家还需贤臣。
她的作为朝臣和百姓都看在眼里,即便八十岁高龄,对朝廷仍有控制力和余威,所以想对她动武并非易事。总之,武则天还权李唐后,凭借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自身主动的安排以及长期积累的影响力,得以在失去权力后仍安然度过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