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正像往常一样过着普通的日子,手机突然收到几条看似平常的信息。
几分钟后,却惊觉自己账户里的资金不翼而飞,没有转账操作,也未输入密码。
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令人胆寒的新型骗局,它悄然潜伏在生活角落,以极具迷惑性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屏幕共享骗局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有人打算处理闲置账号,便在二手交易平台发起了一笔交易。
对方很快响应,提出一个建议:“为确保交易顺利,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客服确认安全性。” 交易者不疑有他,点头同意。
随后,对方发来了一个二维码。
交易者扫码后,手机页面跳转到一个客服对话窗口。
简短沟通后,“客服” 建议下载一款应用软件,声称这是交易平台的官方工具,可用于验证账户安全,并表示 “只需共享屏幕,我们能远程帮您操作,保障资金安全”。
交易者便按对方指引安装了软件,开启了屏幕共享。
屏幕共享开启后,情况变得微妙起来。
骗子逐步引导交易者在设备上操作,短短几分钟,骗子就能实时看到共享屏幕上的每一个细节。
很快,交易者的支付软件界面以及存款余额和支付记录,都暴露在对方眼前。
在屏幕共享持续的过程中,对方伪装成专业客服,以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要求交易者切换到支付页面,比如 “请点这里查看您的账户安全状态”“为保证交易顺利,先暂时解除支付限制” 等。
交易者毫无警觉,而这些操作让骗子得以清楚获取支付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屏幕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被骗子精准记录并利用。
等交易者意识到不对劲时,资金早已被分批划走。
诈骗发生得悄无声息,既没索要密码,也没让受害者输入任何信息,更无突兀提示,一切看似按正常流程进行,却已悄然完成账户资金的大量转移。
这种新型骗局的可怕之处在于,骗子以 “客服” 身份巧妙消除了交易者的戒备心理,而共享屏幕的设定让敏感信息毫无保留地暴露。
这种手法无需复杂的设备破解或高超的黑客技术,却比传统诈骗更难防范。
在类似骗局中,共享屏幕成了受害者的 “无形窗口”,骗子借此能精准洞察受害者设备上的一切,银行账号、支付记录、短信验证码,甚至手动输入的密码都一览无余。
如今,使用屏幕共享的场景在现代交易中并不少见,尤其是远程操作时,这种方式看似合理且便利。
骗子正是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以 “客服指导” 为借口,让受害者自愿打开屏幕共享,从而达到行骗目的。
随着屏幕共享骗局的流行,其手法日益多样化。
有些骗子会用 “账户异常” 警告吓唬受害者,声称 “如不处理,账户将被永久冻结”;有些则打着交易的幌子,要求共享屏幕核实支付是否到账。
无论何种手段,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共享屏幕窃取个人信息和账户资金。
防范此类骗局的方法至关重要,无论何时何地,面对共享屏幕的请求,第一反应都应是拒绝。
正规机构和交易平台绝不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资金操作,更不会主动要求获取屏幕上的信息。
要牢记,屏幕共享不是保障安全的工具,而是暴露隐私的窗口,守住这一点,才能在骗局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诈骗也升级曾几何时,骗子多通过电话、短信等传统途径获取受害者账户信息,索要转账、验证码等。
但如今,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骗子已开始运用更高科技的手段,实施更隐蔽、精准的诈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段之一是利用 AI 换脸和拟声技术。
借助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骗子能利用 AI 换脸技术,把受害者认识的人,甚至社会名人的面容 “移植” 到诈骗视频中。
该技术可将一个人的面部特征精准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视频里,让观众产生错觉,以为视频中的人就是自己熟悉的人,比如亲友、同事或名人。
比如,有一名受害人接到 “亲友” 的电话,随后通过视频通话交流。
视频中,对方的声音和面容都与受害人认识的亲戚极为相似,还以熟悉的语气谈论过往,提及只有他们之间才知道的私人细节。
接着,“亲友” 称自己在外地出差手机丢了,急需一笔资金让受害人垫付。
受害人因对方的面容、声音和说话方式都与熟悉的亲戚完全一致,便毫不犹豫地决定转账。
实际上,骗子通过 AI 技术完美模拟了受害人信任的亲友,甚至能从社交平台收集到亲友的个性化信息并用于诈骗,目的是借助亲友的 “形象” 和 “身份” 构建看似真实、可信的场景,让受害人放松警惕,从而骗取资金。
这种技术的厉害之处在于,受害人毫无怀疑,骗子成功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防线,受害人在熟悉的面孔和声音引导下,轻易做出了错误决策。
除了换脸技术,拟声技术在诈骗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骗子能利用先进的声音合成技术,模拟出受害人熟悉的人的语音,甚至是名人、政府官员的声音,将自己伪装成受害人信任的声音来源,增强诈骗的可信度。
某位企业家接到一个自称 “银行” 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其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让企业家转一笔款到自己账户,并详细描述了转账原因和紧急情况,还提到了一些共同往事,一切都显得真实可信。
企业家听到熟悉的声音后没有丝毫疑虑,按对方要求操作,将一大笔资金转入骗子账户。
后来经过核实和调查,企业家才惊觉所谓的 “老朋友” 是使用拟声技术伪装的骗子。
这类利用拟声技术的诈骗让人防不胜防,受害人往往瞬间被声音迷惑,忽略其他可能的迹象。
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熟悉的声音通常缺乏警惕,骗子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将风险转化为信任。
筑牢安全防线智能手机、在线支付、社交平台等科技产品,在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时,也成了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温床。
新型电信诈骗不断涌现,让许多人防不胜防,辛苦积累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新高度。
那么,如何在这充满陷阱的数字世界中保护自己,不成为骗子的目标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收到陌生号码或不明身份者发来的电话、短信或邮件,内容多是提醒账户安全、处理紧急事务或 “赠送礼品” 等。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种不明身份的方式,以各种理由诱使受害者做出错误决策。
对于这类不明来电、短信和链接,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任何要求提供账户信息、转账或进行下载操作的,都应引起怀疑。
尤其是那些以 “急需帮助”“紧急操作” 催促你立即行动的,大概率是骗子设的陷阱。
即便信息看起来官方、正规,也不能掉以轻心,正规公司或银行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直接要求用户进行账户操作。
若收到此类信息,最好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切勿直接回复或点击链接。
近年来,利用 “屏幕共享” 功能进行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若对方让你下载陌生程序并共享屏幕,基本可以确定是诈骗行为。
遇到此类情况,不仅要拒绝共享,还应及时终止通讯,并向平台或相关部门报告,防止遭受更大损失。
再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至关重要,现代诈骗如此猖獗,与个人信息泄露密切相关。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甚至窃取数据库,获取受害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银行账户和支付密码等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骗子能精准分析这些信息,制定出诈骗方案,让受害者陷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我们要尽量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或输入敏感信息,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避免多个账户使用相同密码。
同时,加强社交平台隐私设置管理,减少个人信息公开程度,尤其是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数据,不要在网络上轻易暴露。
还要定期检查个人账户安全设置,查看是否有异常登录或操作痕迹,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修改密码,并联系相关平台或银行进行冻结处理。
另外,要加强对新型诈骗手法的学习和识别。随着技术不断创新,诈骗手段也不断升级。
近年来出现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 “换脸” 和 “拟声” 诈骗,让传统反诈骗方法难以应对。
因此,我们要了解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和常见诈骗手法,学会通过细节分辨真伪。
接到视频通话或电话时,可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查看是否有可疑之处,比如语音是否与记忆中不同,画面细节是否自然。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足够的警觉性,遇到陌生或紧急请求时,冷静思考,避免因冲动掉入骗局。
无论何时进行转账、汇款或其他资金操作,都不能轻易听从对方指示。
即便对方是亲朋好友,涉及大额资金转账时,也要多次确认。
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确保资金转出前得到对方明确同意。
很多受害者就是因为未经确认或核实,轻信骗子的虚假信息而被骗。所以,在资金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和谨慎,确保每一步操作合法、安全。
如果不幸遭遇诈骗,受害人应及时报警,并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转账凭证等与诈骗相关的所有证据,这些证据对警方调查和追赃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保护组织和电信部门都设有反诈骗热线和举报渠道,受害人应及时向这些机构报告,以便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资料如下:
【1】金融监管总局:关于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