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伟大?

历史博览馆 2025-03-19 11:03:07

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方向,他却下决心,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曾经定下的目标。

毛泽东的人生当中,经历了无数的人和事,有些人逝去了、牺牲了,他们化为了力量,成为了毛泽东不懈努力的动力。有些人,一直陪伴在毛泽东身边,与毛泽东携手共进,共同创立了崭新的天地。而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曾经也与毛泽东亲密无间,但是在不断的挫折与困境中,逐渐走上了与毛泽东不同的道路,与他渐行渐远!

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历史是最伟大的评判师。那每一次的分别与决裂,都在证明着毛泽东的正确!

一、 毛泽东与萧子升:激进与温和的碰撞

滔滔湘江水,巍巍岳麓山。在长沙南门外的妙高峰下,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与这祖国壮丽的山河融合在一起,东侧的粤汉铁路时不时发出隆隆的火车声,告诉湖南一师的莘莘学子们,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

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他青年时代最亲密无间道的朋友-萧子升。

萧子升

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毛泽东与萧子升一起,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他们一起激烈地讨论着,试图为艰难与困惑的中国找寻出一条正确、新生、独立的道路。

在给萧子升写的信中,毛泽东曾经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也在另一封信中提出:“齑其躬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也。”

而萧子升同样在回信之中,也抒发了自己救国救民之志。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还一起创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任总干事。在假期的时候,萧子升还跟随毛泽东一起前往湖南各农村游学,深入调查中国底层社会的现状。

正如毛泽东在著名的《沁园春·长沙》中写得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两个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的青年,本应该相互扶持一起为贫弱的中国开创未来,但是二人的革命道路才刚刚开始,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1919年,萧子升选择赴法勤工俭学,而毛泽东则选择了留在中国,探寻中国自身的问题。二人在离别之时,恐怕不会想到,这将成为他们巨大的思想鸿沟。

留在中国的毛泽东深刻的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经过激烈的改革是不可能解决的,并且在不断的斗争当中逐渐与李大钊、陈独秀来往密切,逐渐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向往。

毛主席青年时期

而在法国留学的萧子升则并不认可俄式的革命,他更倾向于温和的改良主义。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萧子升与同在法国的蔡和森产生了激烈的争吵,而二人也因此同时给在中国的毛泽东寄信询问他的意见。

在这两封信寄来的同时,毛泽东正在为湖南的自治运动奋勇斗争。在收到信之后,毛泽东给萧子升、蔡和森以及在法国的所有新民学会成员,写了一封四千多字的回信。在信中,毛泽东明确赞成了蔡和森的意见,也驳斥了萧子升主张的改良主义。

就此,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之间逐渐出现了裂痕。

萧子升在回国之后又找到了毛泽东,二人因为主义的不同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毛泽东并没能说服萧子升。后来,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了国民党,与毛泽东中断了联系。

二、 毛泽东与陈独秀:黑暗时期的痛苦割舍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将马列主义带来的两个人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

毛泽东跟每个怀抱着救国理想的年轻人一样,他对陈独秀的情感在最初时就是两个字:崇拜。

陈独秀

毛泽东与陈独秀的交集开始于一本杂志-《新青年》,当时的毛泽东正处于迷茫与失落的时期。辛亥革命之后,本以为能焕发新生的中国,却接连遭遇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闹剧。

此时,《新青年》的出世为中国带来的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也伴随着《新青年》的广为流传成为了众多新时代青年的偶像。

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为了我的楷模。”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七千余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而这位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繁体字笔画就是二十八画,他就以此为笔名。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推荐给陈独秀的,陈独秀读完之后盛赞毛泽东为大才,立刻将这篇文章刊载在了《新青年》之上。

《新青年》

虽然这篇文章是以体育为题,但是却并不是对体育的研究,而是借体育提出了中国青年应该拥有的奋斗向上、充满朝气的人生观。

在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毛泽东为了给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募捐来到了北京。在杨昌济的引荐下,他认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并且在北大担任了图书管理员。

北京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北大更是中心的中心。在这里,毛泽东结交了众多的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在多次的交流下,毛泽东更是加深对陈独秀的崇拜。他称陈独秀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认为“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在北京工作期间,陈独秀对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陈独秀的支持下,毛泽东和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一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陈独秀也当仁不让地当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

陈独秀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书生气质为他带来了学识和拥趸,但也同样成为了他最大的软肋。在李大钊一手促成了国共合作之后,陈独秀却缺乏与国民党各个派系斡旋的能力。

李大钊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军队、干部)。”

陈独秀出于他作为书生的迂腐与软弱,错误估计了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态度,更是一味地对蒋介石忍让。致使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的力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中共北方领导人李大钊更是被张作霖残忍杀害。

与陈独秀交出枪的想法不同,在那个最为黑暗的时代,毛泽东则成为了那一个力挽狂澜的人。他跟其他中共领导人一起牢牢地把枪杆子握在手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扩展了革命的军事力量,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四次“围剿”,并且开辟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军队和根据地,中国的革命根本无从谈起。

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把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开除出党。

陈独秀就此与毛泽东分道扬镳。

三、 毛泽东与张国焘:从拥抱到决裂

在古风巍然、宏伟大气的北大图书馆里,毛泽东第一次与张国焘相见了。李大钊特意将自己的得意门生张国焘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伸出手想与他握手,而张国焘只是一眼不发的点了点头。

傲慢与偏见,这是张国焘与毛泽东初识时便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的姿态。

张国焘

与出生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不同,张国焘出生于优越的官宦世家,同样也是李大钊最为赏识的学生。在他的眼里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传承人,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骄子,而毛泽东在他眼里不过是乡下来的土包子而已。

张国焘的口才非常出色,常常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谈阔论,讲的都是最为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共一大的会议上,张国焘滔滔不绝,而毛泽东只发言了一句话。在张国焘出色的组织和筹划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作为一手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人,在他眼里自己就是陈、李之后共产党最大的掌权人。

张国焘心里是这么想的,他同样也是这么做的。

1928年,张国焘赴苏联学习,1931年回国,赴鄂豫皖根据地,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

在张国焘的努力下,四方面军兵力日盛,逐渐成为了三大根据地里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1935年4月红军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12日中午12时,红一、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6月25日,下午5点钟,在滂沱大雨下的懋功,毛泽东、朱德与张国焘时隔八年再度相聚,三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大雨拍打在他们的脸庞上,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这一抱是那样的美好与真诚。

长征

张国焘充满感叹地说道:“八年了!”

他与毛泽东在1927年7月分手,与朱德分手于1927年11月,都是相隔八年。八年过去了,三人历尽千辛万苦各自拉起一支伟大的革命队伍,如今能在川康边界的不毛之地相聚,真是感慨万千!

这本是属于三人的伟大时刻,也是属于红军的伟大时刻,本应该携手走向更伟大的未来,但是张国焘却走向了朱德与毛泽东的反面。

在成功会师之后,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

对于张国焘的分裂,毛泽东的痛是肝胆俱裂。因为在随后与川军的战斗中,张国焘带去的八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张国焘用革命烈士们的鲜血,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错误,也同样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只是这个证明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10月到达陕北。虽然,张国焘的问题是严重的,但是毛泽东依然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层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毛主席

然而,1938年4月,张国焘叛逃武汉,即使在周恩来的极力劝说下,他依然选择投入了在国民党的怀抱。

随后,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妻儿予以放行,让他们去武汉找张国焘,并留下一句:“随他去吧”,宣告了二人的决裂。

四、 总结

回顾毛泽东辉煌璀璨的一生,有太多的人与他产生交集,也有太多的人离他远去。但是,每一个离他远去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

《实践论》

正如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所阐明的真理一样: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1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