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众多诗人当中那可是以洒脱不羁而闻名的。就算他在仕途之路上走得并不顺畅,遭遇了诸多坎坷挫折,但他依然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压根就不会为自己所经历的命运波折而唉声叹气呢。
在他遭受贬黜的那段日子里,居然还碰到了一位和尚呢,就因为这,期间可是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儿。
话说曾经有那么一回,他来到寺庙里头找自己的好朋友。这人呢,也真是够莽撞的,一到寺庙就扯开嗓子大喊:“秃驴何在”,这话说得可太没礼貌啦。结果呢,马上就被一个小和尚给怼回去了,怼得他,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完全是哑口无言的状态呢。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一位大文豪,那面对这样的大文豪,有个小和尚呢,居然还做出了回怼的举动哦。那这小和尚到底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在面对苏轼的时候进行回怼的?这还真是挺让人好奇的呢。
苏轼:仕途不顺
苏轼与诗仙李白颇为相似,他们二人皆是诞生于巴蜀这片土地之上。在那广袤的山野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苏轼,逐渐养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性情,对于天命也是安然接受、乐在其中的态度。
李白出身于商贾之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家庭出身使得他一辈子都没办法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与之相比,苏轼的家庭条件可就要优越得多啦。
话说他,父亲可是当朝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洵呢。在这样优渥的家庭环境里,他接受着极为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正因如此,他的成长十分迅速,没多久便在巴蜀之地崭露头角,被众人赞誉为天才神童啦。
巴蜀这个地方呢,地域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跟着自己的父亲一同前往京城啦。到了京城之后,他凭借着自身的本事也好,或者是一些机遇也罢,总之是一下子就在汴京这个地方声名大噪,让很多人都知道了他呢。
在那个时候,欧阳修对苏轼那可是极为欣赏与喜爱呢。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特别,既是彼此尊敬的老师,又如同亲密无间的好友一般。平日里,他们经常会就文学方面的诸多事宜展开交流探讨,分享着彼此对于文学的见解、感悟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苏轼成年之后,欧阳修特意为他做了一番安排,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而苏轼也确实不负所望,在这次科举考试当中表现优异,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夺取了进士的名位。如此一来,苏轼便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此次科举取得的成绩,成功踏入仕途,成为了一名朝廷命官。
他有着不骄不躁的品性,一开始是从担任一个小小的主簿这个职位做起的。这份工作或许在旁人看来并不起眼,但他却毫无怨言,就这般脚踏实地,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未来前行着。
他先是在地方担任了两年的主簿这一职务。在这两年期间呢,想必也是积累了不少经验,熟悉了诸多事务流程。之后,他便获得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去参加由吏部所主持开展的“官员考试”呢。你还别说,这一考可不得了,他在众多考生当中脱颖而出,一下子就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就这样凭借着出色的表现,顺利地重新回到了京都啦。
在此次返回京城之后,苏轼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学,迅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这些过人的才华在京城的舞台上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吸引了皇帝的目光,进而在朝堂之上获得了重要的任用机会,开启了他在京城的一段重要仕途生涯。
原本到了他能够充分施展自身才能、大显身手的时刻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苏洵却突然因病离世了。
在宋朝时期,当时秉持着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不管一个人在官场中所担任的职位是高还是低,一旦遇到需要守孝的情况,那就得辞官回到自己家中。而且这守孝的时间有着明确规定,必须完整地守满三年,一天的时间都是不能少的,这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规矩和社会风气所强调的内容。
话说三年之后,苏轼再度回到朝堂之上,此时回首望去,会发现这天下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就在这期间,世间诸多事宜都已不同往昔,一切都已改变了模样,而苏轼也即将在这已变的局势下,开启他新的朝堂生涯。
在当时那个时期,宋朝呈现出孱弱且积病已久的状况。面对这样的局面,宋神宗心里急切地想要做出改变,期望能扭转宋朝的这种不利形势。在诸多臣子当中,他看中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具备非凡的才能与见识,有能力助力他实现变革的想法。于是,宋神宗给予王安石极大的信任,对其委以重任,大力支持王安石推行一系列的新政举措,希望借此能让宋朝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然而,这一情况却对苏轼以及他的老师欧阳修等一众旧文官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就因为这个缘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就这么一直争论个不停呢。
宋神宗心里一直有着重用王安石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便遭到了贬谪,被调离京师,前往杭州去担任相应的职务了。
苏轼来到杭州之后,心里头还是憋着一股劲儿呢,始终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于是呢,他仔仔细细地把新政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弊端都一一抄录了下来,整理得清清楚楚的。之后,就通过写奏折的方式,把这些详细记录着新政弊端的内容呈送给皇帝去看啦,希望皇帝能够了解到这些实际情况呢。
没想到的是,这一件事居然引来了其他官员的蓄意针对,使得苏轼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差一点儿就被抓进监狱,甚至连性命都险些丢掉。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朝廷中有许多好友纷纷伸出援手,全力相助于他,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保住性命,没有丢掉身家性命。然而,虽说人在身体层面上还活着,可经历了这一番波折之后,他那颗一心想要上谏、为朝廷进言献策的心却彻底死了,再也没有了以往的那份热情与执着。
要是没办法改变眼前的这种状况,那不妨就好好去享受当下的人生吧。反正现状已经是这样了,改变不了的话,那就把心思放在享受当下所拥有的生活上,让自己在当下的日子里过得舒心、惬意些。
在那样的一种情形下,苏轼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决定不再去过多地掺和新政相关的事儿了,而是把心思都放在做好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上。等工作之余有了闲暇的时间呢,他就会和一群关系要好的朋友们凑在一起啦。大家在一起那可真是热闹非凡,互相开着玩笑,你一言我一语地插科打诨,气氛特别欢快。而且还会一起饮酒作乐,大口吃肉呢,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别提有多惬意啦。
在某次聚会的场合当中,他偶然遇见了一位名叫佛印的和尚。
大家想一想,和尚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那可是要遵守诸多清规戒律的,比如要戒酒戒肉呢。可是呢,现在却出现了这样一种让人疑惑的情况,就是有一个和尚哦,居然会做出和我们印象中完全相悖的事情,这真的让人忍不住去想,一个和尚,难道也能饮酒吃肉吗?这实在是有点超乎常理啦,毕竟和尚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们本应有着不一样的行为规范。
佛印:随性无拘
在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呢。随着这种情况的出现,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那可是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哦。
在这段特定的时期,佛教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情况哦。以往呢,佛教有着诸多严格的清规戒律,大家也都严格遵守着。可到了这个时候,佛教里面的人就不再像过去那般被那些清规戒律紧紧束缚住啦。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了些不一样的表现呢,不再是完全遵循以往那种极为严格的要求啦,甚至也会适量地喝一些米酒,还会吃一些肉食之类的呢。
宋朝时期,对于六祖惠能的思想是极为推崇的。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普遍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相信佛并非只存在于高远神秘的佛堂庙宇之中,而是就在民间,每一个普通的众生其实都蕴含着佛性,众生即佛,这一理念在那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呢。
那么在这一时期呢,佛教所秉持的是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众生为佛,佛即众生”啦。其意思就是说,众生其实就等同于佛,而佛呢,本质上也就是众生哦,这便是当时佛教所一直秉承着的理念呢。
在北宋时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呢。大家都知道,平常的众生也就是世间的人们,是可以饮酒吃肉的。而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呢,既然众生都能够这样做,那佛似乎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哦。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北宋的那些佛门僧人呢,就显得比较洒脱不羁啦,他们的性格往往也是较为开朗的呢,和人们想象中那种特别拘谨古板的僧人形象好像不太一样哦。
在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提升的情况下,那些佛教僧侣们也有了新的追求,开始热衷于一些被视为“风雅之事”的活动呢。比如说,他们会去写诗,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感悟、描绘眼中的世界;还会去作画哦,用画笔展现出脑海里想象的美妙图景或是身边事物的模样。而且,当时这些僧侣和官府之间的关系处得也是比较和谐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矛盾冲突,相处得还算融洽呢。
在江西那里有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一位僧人呢,这位僧人的法号是佛印。佛印可了不起啦,他对佛法那是相当精通,而且,他在写诗作画方面也特别擅长哦。
在当地,有不少文人雅士呢,他们常常会特意前往那座寺庙,为的就是能和佛印切磋、交流诗词方面的学问。也正因如此呢,佛印的名声就渐渐传播开来,变得非常响亮啦,很多人都知晓他在诗词交流方面的事儿呢。
苏轼被贬到江西那一带地方之后呢,自然也就听说了佛印的名气很大。后来,在朋友的介绍和引荐之下,苏轼和佛印两人就此结识了,并且还发展成了关系极为要好的至交好友呢。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彼此相处之后,苏轼就渐渐察觉到了,这佛印和尚和其他的和尚那可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呢。怎么个不同法儿呢?你瞧啊,一般的和尚那都是严守戒律的,酒肉那是绝对不沾的,可这佛印呢,他压根就不忌讳这些,酒也喝,肉也吃呢。而且,这人的性格还特别诙谐幽默,跟人相处起来总是能给大家带来不少的欢声笑语,让人感觉特别有意思,和那种传统印象里一本正经的和尚形象完全不一样哦。
在当时的情形下,苏轼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接触到了一部分禅学方面的内容。有趣的是,有那么一个人与苏轼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俩,经常凑到一块儿,然后就开启了斗嘴模式,而且这种斗嘴的情况可不是偶尔发生一次两次,而是常常出现,止都止不住呢。
曾经有一回,两个人一块儿出去游玩啦。
然而,当时的佛印正沉浸在对一道佛法的思索当中呢。只见他整个人都在为此苦思冥想,那眉头啊,全程就没有舒展开过,一直是紧紧皱着的,满脸都写着愁苦。完全看不出有那种外出游玩该有的喜悦之情,就好像周围的一切玩乐之事都和他没什么关系似的,心思全在那道佛法上头了。
苏轼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扫兴了。当他走到河边的时候,瞧见岸边恰巧有一只狗,那狗正叼着骨头,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啃咬着。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苏轼看到眼前的某个场景之后,心里就冒出了一个打趣的念头,然后他就开口说出了这么一句话:“狗啃河上骨。”
要知道,“河上”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和尚”是一样的。当时呢,佛印正沉浸在对佛学的深入思考当中,就好比是在很用心地“啃”着佛学这块儿深奥的“骨头”呢,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对佛学的钻研之中哦。
有这样一句话,它有着两层含义,属于一语双关的那种情况。当时呢,佛印听到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产生了愧疚之感。随后,他赶忙把自己沉浸在佛学世界里的思绪迅速地抽离出来,让自己从那种状态中脱离,重新回到当下的情境之中。
话说那苏轼不知怎的平白无故就骂了佛印一句,这佛印心里头哪能甘心呢。他就想出了个法子,拿出了一把上面有着苏轼题过诗的扇子来,然后就那么随手一丢,直接把这扇子给扔到河里去啦。
你看啊,有一把扇子就那么顺着水流漂了下去,就在这时候呢,佛印紧接着就大声地说了一句:“水流东坡尸。”那语气还挺响亮的呢。
苏轼心里明白佛印并没有什么恶意,所以他随即就哈哈大笑起来呢。随后,他俩又接着结伴一同前行啦,一路上那氛围可是相当欢乐,两人相处得别提有多愉快咯。
他之前一直觉得佛印是极为有趣的一个人呢。在他的印象里,佛印身上总是有着那种让人忍俊不禁又觉得十分新奇的特质,所以他常常会回味和佛印相处时的那些有意思的事儿。然而,一直到了某一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一回,他兴致勃勃地前往寺庙游玩呢,就在这游玩的过程当中,很意外地碰到了佛印的小徒弟。这一遇见,又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经历呢。
小和尚:东坡吃草
话说有那么一天,苏轼把官府里的各项事务都处理妥当之后呢,就觉着心里空落落的,有点无聊啦。这时候,他灵机一动,起身就奔着金山寺去了,为啥去那儿呢?原来是想去那儿找他的好友佛印一块儿游玩游玩,好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当来到寺里的时候,四处张望,却并没有发现佛印在何处。环顾一圈,只瞧见有一个小和尚在那里低着头,认真地做着扫地的活儿呢。
苏轼当时朝着小和尚那边,抬高了声音,大声地喊道:“那小和尚,那秃驴在什么地方?”
要知道,在寺庙这样的场所,要是直接喊别人“秃驴”那可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但苏轼和佛印这两人情况有些特别,他们彼此之间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到苏轼会开玩笑地用“秃驴”这个词来称呼佛印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小和尚面对身为朝廷命官的他,竟然没有丝毫惧怕的样子。只见小和尚神色十分淡定,不慌不忙地回了一句:“东坡吃草。”
话说苏轼踱步来到了寺庙东边的那处山坡之上,抬眼望去,就瞧见佛印和尚正在那儿呢,只见他手里正牵着一头野驴,那野驴正悠闲地吃着草呢。
要知道,苏轼呢,他有个字叫东坡。话说有这么个情形,只见东坡那个地方有一头驴正在悠然自得地吃着草呢。而当时有个小和尚,他说出的那些话,其实是有着另外一层意思的哦,就是在拐弯抹角地嘲讽苏轼呢,意思就好像是说苏轼如同那头驴一般,只会毫无章法地乱喊乱叫。
话说苏轼瞧见了那样的一幅画面,可他呢,竟然一点儿都没生气哦,反倒是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呢。为啥会这样?原来,在苏轼看来,眼前的这个小和尚那可真是聪慧极了,简直就是个难得的人才呢,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啦。
这两人斗嘴的事儿可不止两件呢。就说有一回吧,他俩都盘着腿坐在那儿,一门心思地苦苦思索着佛法相关的事儿。
苏轼冷不丁地向佛印发问,说道:“在你心里,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只见佛印缓缓睁开双眼,此次竟与往常不同,没有如以往那般言辞犀利地毒舌起来,而是一脸认真的模样说道:“苏大学士看上去就如同是一尊实实在在的真佛。”
苏轼下意识地挠了挠自己的脑袋,心里直犯嘀咕呢。他就觉得,今天的佛印可真是太奇怪啦,以往那可都是会和自己你来我往地互怼一番的,怎么今儿个突然就不怼自己了呢?这可让苏轼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啦。
紧接着,他便毫不客气地反怼了回去,说道:“既然你觉得我像是一尊佛,那么在我看来,你可就是一坨牛粪呢。”
苏轼怎么也没想到,佛印这次竟然还是笑而不语。这可让苏轼心里满是疑惑,他暗自琢磨着,这和尚今儿个是怎么了?难道是遇上啥心事了?往常那可是会和自己斗嘴逗趣的,怎么今日却这般反常,一声不吭的呢?
当他返回到家中的时候,心情依旧是闷闷不乐的状态。他心里一直在琢磨着,总觉得今天好友的表现有些不太正常,和平日里相比,真的是差别挺大的,所以这事儿就一直在他心头萦绕着,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就这样,一连过去了好些天,可他心里始终想不明白那件事。这事儿就像个疙瘩似的,堵在他心里,让他怎么也放不下。后来,他实在是憋不住了,就把这件一直琢磨不透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讲给苏小妹听了,想着或许苏小妹能帮他理出个头绪来呢。
苏小妹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随后说道:“要知道禅学里面一直强调心即是佛这个理念。你看,佛印看你如同看佛一般,这就说明佛印他心中所想的是佛。可反过来呢,你却把对方看成是牛粪,这么一来,实际上真正如同牛粪的恰恰是你自己。”
苏轼在听闻了这样的一番解释之后,顿时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他心里琢磨着,这事儿可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找个机会再和佛印好好较量一番才行。于是,苏轼便暗暗决定,过几天就去找佛印,继续和他你来我往地斗嘴玩,看看这次到底谁能更胜一筹呢。
苏轼这一生可是经历了多次被贬黜的坎坷,仕途之路颇为不顺呢。不过呢,好在他有着极为乐观的性格,凡事都能往好的方面去想。而且,他还有像佛印这样的好朋友相伴在侧。有了这些因素,那些烦心事他也就不怎么放在心上啦,能够以一种相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啦。
因此,咱们得学会在困苦的境遇当中去寻找快乐呢。可不能因为命运的安排不如意,就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要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但咱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试着从这些苦里头找到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儿,这样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被命运弄得满心忧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