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恶婆婆:与儿媳一同产子,让儿媳喂自己儿子,孙子只能喝米汤

糊麻酱历史来咯 2024-11-29 13:24:48

一场跨越两代的家族风暴:从恶婆婆到才女苏雪林的悲喜人生

“有些家庭的爱,是带刺的。”这句话,用在苏雪林的家庭中,或许再贴切不过。一个恶婆婆、一个隐忍的儿媳、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孙女,这样的故事听上去像戏剧,却是真实发生在民国名门的家族生活。当婆婆和儿媳同时生下孩子时,婆婆竟要求儿媳哺育自己的孩子,而儿媳的亲生儿子只能喝稀粥果腹,最终因营养不良夭折。

旧礼教与新思想的碰撞

故事发生在一个传统士大夫家庭里。苏雪林,出生在1897年的浙江瑞安,祖上声称是北宋大文豪苏辙的后人。她的祖父苏锦霞是典型的封建文人官员,而她的祖母,则是那个时代家族中权威至上的“老佛爷”。在这个家庭里,“孝”不是温情,而是压榨人的工具。

苏雪林的母亲杜氏,是一个温顺的传统女性。她勤劳、隐忍,总想着通过苦熬换来婆婆的认可。但她的婆婆,苏雪林的祖母,从不领情。祖母长期卧病在床,家中丫鬟仆人众多,却偏偏让杜氏和两个年幼的孙女轮流伺候她。白天捶背几百次,晚上也不得消停。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几年,杜氏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更荒唐的是,婆媳二人竟然在同一时期生下孩子。苏雪林的祖母生下了小儿子,而杜氏生下了长子。原本一喜一忧的家庭事件,却因为祖母的奇怪行为变成了一场悲剧。祖母明明有奶水,却强迫杜氏哺育自己的孩子,而杜氏的亲生儿子,只能喝米汤充饥。结果可想而知,杜氏的儿子因营养不良早早夭折。

为了“孝”,杜氏一生逆来顺受,连自己孩子的性命都无法守护。而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年幼的苏雪林。

争学权:一个少女的抗争

如果说母亲杜氏的命运是被封建礼教捆住了手脚,那么苏雪林的生命轨迹,却是一场与传统抗争的逆流之战。

苏雪林从小聪慧,却生长在一个对女孩“不抱希望”的家庭。祖母觉得女孩读书是浪费时间,早早嫁人才能“正经”。但苏雪林偏偏不信这个邪。17岁那年,听说安庆的女子学校开始招生,她立志要去参加考试。然而阻力接踵而至——不仅祖母百般阻挠,就连父亲也沉默不语。

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苏雪林以绝食抗议,甚至一度动了轻生的念头。她曾回忆,当时站在深山悬崖前,几乎想一跃而下。是母亲的坚持,最终帮她争取到了这次机会。苏雪林和堂妹一同赴考,终于迈出了求学的第一步。

但她的命运并未因此改变太多。家庭依然坚持让她接受包办婚姻,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幸。

婚姻的枷锁:才女的束缚

苏雪林的婚姻是典型的“家长作主”。16岁时,祖父便为她定下了婚约,对方是江西南昌的五金商人张宝龄的次子。这个未婚夫虽有些学识,却性格呆板,与苏雪林完全不是一路人。

婚后两人几乎没有共同语言。苏雪林留法期间,曾爱上过另一个人,却因为婚约在身,不得不忍痛断绝关系。婚姻成了一座牢笼,让她无法追求真正的幸福。

这段婚姻最终以丈夫的去世画上句号。丈夫死后,她和夫家断绝了所有联系,甚至对过继的嗣子也毫无感情。苏雪林后这桩婚姻是“教条的牺牲品”,既毁了自己,也让丈夫孤独一生。

成为自己:治学与矛盾

婚姻和家庭的压迫,让苏雪林一生都在压抑中挣扎。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术和写作中。她是民国才女中少见的“学术型作家”,文学、书画、学术研究样样精通,她的《楚骚新诂》、《屈赋论丛》至今仍被视为经典。

但苏雪林的性格却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方面,她对自己的文学天赋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她又常常对自己说过的话后悔不已。到了晚年,她对自己的评价也充满矛盾:她认为自己是天赋异禀,但又觉得自己不过是受家庭不幸的驱使,才取得了这些成就。

她的晚年既孤独又复杂。1999年,103岁的苏雪林去世。她的墓碑上刻着“棘心不死,绿天永存”八个字。这样的碑文,或许正是对她一生的总结。

苏雪林的一生,是一场与旧礼教的漫长搏斗。她的祖母用“孝”这把软刀子,压榨儿媳、束缚孙女,甚至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孙子。而苏雪林的母亲,却用一生的隐忍,换来了女儿的一丝自由。

有人说,苏雪林的才华,是不幸家庭的副产品。她的成就,来源于对家庭压迫的反抗;而她的孤独和矛盾,则是那个封建时代的遗留。家族的爱与恨,交织成了她复杂的一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