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宜会战失利,李宗仁却不肯担责,蒋氏无奈,只能让陈诚背黑锅

糊麻酱历史来咯 2024-11-21 13:00:45

枣宜会战失利,李宗仁却不肯担责,蒋氏无奈,只能让陈诚背黑锅

1940年6月,李宗仁站在宜昌城楼上,看着江面上日军船只来来往往,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上个月,他还信心满满地指挥着第5战区的38万大军,现在却眼睁睁看着这个重要地方被敌人占领了。他不由得问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事得从1940年春天说起。那会儿抗战已经打了好几年,日本人没力气搞大规模进攻了,就玩起了小动作。他们的套路是这样的集中兵力打上十来天,消耗一波中国军队就撤。中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学会了正面挡住,两边包围的打法,常常把日本人打得狼狈逃窜。

但这次情况有点不一样。日军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想出了个新招,打算玩个障眼法。他先是派兵在湖南江西那边晃悠,装模作样要打第9战区。等中国军队上当了,他才使出真招 - 集中12万大军,分三路冲向第5战区。

园部的计划是这样的先打垮第5战区主力,再切断重庆的补给线,最后占领宜昌。不过他也没把话说死,能打到哪算哪。毕竟后勤线拉得太长,容易出问题。

日本人这招挺高明。他们先在洞庭湖、鄱阳湖那边搞扫荡,还轰炸湖南江西的重要地方,弄得好像要打第9战区似的。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看到这情况,还以为日本人是要打湖南江西,就没太当回事。

没想到,5月1日日本人突然发难,三个师团一起向枣阳打过来。李宗仁这才发现上当了,赶紧调兵遣将,组织防御。按照以前的经验,中国军队这时候该两边包抄,打日本人的后勤线。可偏偏这时候,蒋介石发来一道命令,把仗给搅和了。

蒋介石发来电报,说日本人这次就3个师团,没什么大不了的,让李宗仁一定要包围歼灭日军。这下可把李宗仁给难住了。

第5战区是有38万人不假,可架不住日本人精锐。人家3个师团加上支援部队,差不多10万人。按当时的情况,得40万中国军队才能跟日本人抗衡。李宗仁手里也就30多万能用的,还得分兵把守长江。这仗怎么打?

可蒋介石已经下了命令,李宗仁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他把原本守江防的部队也调过来了,想跟日本人干一场。但这么一来,江防就露出了大漏洞。

李宗仁调来的部队刚过襄河,准备南北夹击日军。谁知道这消息让日本人给截获了。日本人一看,机会来了!立马集中4万多人,对着中国军队就是一顿猛打。

双方在襄河一带打得难解难分。李宗仁的部队虽然给日本人造成不小损失,可自己也伤亡惨重。更要命的是,5月16日日本人又截获了中国军队的电报,一下子摸清了33集团军司令部的位置。

日本人二话不说,5000多人直奔南瓜店而去。当时33集团军司令张荩忱身边就一个师的兵力,哪里顶得住?激战一天,张荩忱壮烈牺牲。

日本人打垮33集团军后,突然改变主意不撤了,反而向枣阳靠拢。3个师团在枣阳汇合后,又杀了个回马枪,把追击的汤恩伯部队给打懵了。

李宗仁这下可慌了神,赶紧下令撤退。可为时已晚,汤恩伯的部队被日本人压制在唐河一线,损失惨重。

到5月21日,日本人已经把战线推进到邓县、老河口、樊城一线。按理说日本人打了20多天,弹药给养该耗光了。可日本人不按常理出牌,居然在原地休整,等待补给。

李宗仁和蒋介石都以为日本人要撤退,也就没在意。可日本人趁这机会抓紧时间补充给养,还从其他地方调来了援军。等到5月31日,日本人突然发难,一举渡过汉江。

中国军队猝不及防,防线被突破。日本人长驱直入,直指宜昌。由于李宗仁之前把守江防的部队都调走了,日本人轻松渡过长江,直逼宜昌城下。

危急时刻,蒋介石火速调来第18军增援,还让陈诚亲自指挥。可等第18军赶到时,日本人已经兵临城下。激战一天后,宜昌还是失守了。

宜昌一丢,全国上下都炸锅了。矛头直指临危受命的陈诚,说他无能。其实陈诚也是背了黑锅,那种情况下谁去都守不住。

蒋介石心里明白,派陈诚去就是让他背锅的。他私下安慰陈诚别往心里去,还把责任推给了江防军总司令郭忏。

陈诚虽然受了委屈,可更看不惯李宗仁。他觉得李宗仁身为战区司令,居然一点担责的意思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

李宗仁呢,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次失败主要怪蒋介石瞎指挥,再说蒋系部队装备差、判断失误、配合不好,哪能怪到他头上?只是这话他不敢明说,干脆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李宗仁站在宜昌城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场本来有机会打赢的仗,就这么输了。更糟糕的是,打完仗后各方都互相推卸责任,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种态度,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这场战役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情报工作做得不到位,被日本人的障眼法给骗了。其次是高层指挥出现了失误,蒋介石的命令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再者是部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严重。最后是对敌人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低估了日本人的战斗意志和补给能力。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反映出了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各派系之间的不信任,指挥系统的僵化,以及责任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场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的失利对中国的抗战事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宜昌的失守,让日本人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也打击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但同时,这次失败也让中国军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军事改革提供了契机。

总的来说,枣宜会战是一场复杂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失利,更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一个缩影。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种种复杂性。

5 阅读: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