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和张闻天为何在经历遵义会议的高光后,迅速淡出了领导层?

史说畅谈本人 2025-02-21 11:18:54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确立了以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军事,带领红军成功抵达陕北,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在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投了“关键一票”力挺毛主席,而张闻天成为党内总负责人,但二人在这之后逐渐领导层,建国之后,更是长时间在外交部门工作。

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遵义会议

1934年,红军被迫开始进行战略大转移,当时王稼祥被敌机炸伤,还在休养,本来是想让他留下来养伤,但毛主席认为他肩负重任,必须随军行动。

据理力争之下,王稼祥得以随部队参加长征,他当时被安排在一纵队所属的中央队,与毛主席,张闻天等人一起行动。

有一天晚上,红军走到一个村子里准备休息,一位小战士看到一间柴草屋,便在门口问还有没有地方,可没想到毛主席走上前去制止,并讲到:不要影响别人休息,我们在外头。

里面的人一听是毛主席的声音,连忙请毛主席到屋里休息,外面太冷了,原来在里面休息的是王稼祥和另外几个同志。

二人一见面,就询问起了对方的病情,当时毛主席患上了疟疾,治愈之后,身体依旧虚弱,紧接着,有意无意的谈到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以及前几次“围剿”的胜利。

在这之后,毛主席和王稼祥一路畅谈,行军的时候谈,休息的时候也谈,就连宿营的时候也在谈,多次的深入交流中,也指出了军事指挥的问题。

对于毛主席的意见,王稼祥是赞同的,他准备找其他同志交换一下意见,先找到了张闻天,而张闻天听完之后表示同意,他也来到毛主席和王稼祥身边交谈,三人逐渐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张闻天就听说过毛主席,但他之后出国留学,二人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直到1933年,张闻天被派往中央苏区,他才算是真正接触到了毛主席。

随着对毛主席的了解越多,他对毛主席也越发敬重,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也与毛主席一致,二人互敞心扉,坦诚交谈后,也达成了不少共识。

随着红军占领遵义,一场关乎红军,党前途和命运的会议召开,在博古,周总理作完报告后,作为地位仅次于博古的张闻天起身发言,他手举一份提纲,指出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在毛主席发言之后,王稼祥也作了发言,他旗帜鲜明的支持毛主席的意见,并建议改革中央军事指挥机构,由毛主席参与指挥。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根据大多数同志的的意见,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领导集体,为克服重重困难,并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那为何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和王稼祥相继淡出了呢?

为何淡出

其实,张闻天是有名的“红色教授”,他自学成归国后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主编机关刊物,以“洛甫”等化名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分析时政,抨击黑暗统治。

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是由张闻天主持的,而且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在乎职务的高低,被毛主席戏称为“明君”。

随着工作移交,张闻天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宣传教育工作,这也是他的特长所在,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文章,教育了全国各地刚参加革命的同志。

在抗战胜利之后,张闻天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他担任过东北局常委,辽东省委书记等,将大量心血投入到东北根据地的建设中,为建设东北的大后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如此,当时周总理征求过张闻天的意见,一个是对外工作指导委员会,另一个是驻苏联大使,任谁也没想到时任政治局常委的张闻天会选择后者,可见张闻天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至于王稼祥与张闻天一样也是“红色教授”,同样理论知识丰厚,但在战争年代,更容易发光是军事,政工,后勤一类的人才,也是最容易出名的。

另外,王稼祥在红军抵达陕北之后后因病情恶化,不得不前往苏联治疗,等他回国之后依旧被委以重任,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支持高强度的工作。

受当时医疗水平的限制,病根一直没有根除,王稼祥多次因旧病复发,不得不脱离工作,继续治病,直到1947年回国,担任东北局委员,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

七届二中全会后,毛主席找到了王稼祥交给了他一项重任,想让他出任我国第一任驻苏大使,而王稼祥经过一天的深思熟虑之后,对此表示同意。

之后,王稼祥查阅大量的资料,还与刘少奇同志赴莫斯科商讨具体的事宜,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举步维艰的外交工作打开了局面。

张闻天和王稼祥二人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主席的功绩,对我国外交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是不会被抹杀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