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最新行走视频,其步态稳健自然,手臂摆动接近真人,引发近3000万网友围观。视频对比早期版本后,进步显著——膝盖灵活度、重心控制能力大幅提升,甚至有网友评价其“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

技术突破背后,特斯拉Optimus项目副总裁Milan Kovac透露,此次升级完全依赖强化学习(RL)模拟训练方案。通过软件模拟环境,机器人自主优化动作策略,逐步适应复杂物理场景。尽管有网友质疑其动作复杂度不及波士顿动力Atlas的后空翻等高难度表演,但特斯拉AI团队回应称,Optimus的核心目标是工业场景实用性与经济性,而非炫技。目前其单台成本已降至2万-3万美元,远低于同类竞品。
随着技术进展,Optimus团队核心成员首次集体曝光,并借势发起招聘。团队负责人Ashish Kumar(UC伯克利博士)领衔AI算法开发,其研究方向聚焦资源高效的机器学习模型。此外,高级经理Julian Ibarz(前谷歌14年老将)与两位卡耐基梅隆大学新锐博士Russell Mendonca、Murtaza Dalal共同组成技术中坚。两人师从机器人领域顶尖学者,研究方向涵盖感知器与执行器的协同优化,为Optimus的物理交互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团队成员在社交平台喊话:“我们需要更多工程师加入,共同解决从模拟到现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一招募行动被解读为特斯拉加速推进量产的重要信号。
在技术突破与团队扩张的同时,马斯克宣布了Optimus的量产时间表:2025年试生产5000台,已预订的零部件可支持1万-1.2万台产能;2026年目标提升至5万台,并计划对外销售。首批机器人将优先部署于特斯拉工厂,执行搬运、设备操作等任务,以验证实际场景的可靠性。
更宏大的蓝图是火星登陆计划。马斯克宣称,SpaceX的“星舰”将于2026年底搭载Optimus执行首次火星任务。若着陆成功,载人火星探测或于2029-2031年间启动68。尽管“星舰”近年多次试飞爆炸引发质疑,但Optimus的加入为火星基地建设提供了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想象空间——从地形勘测到基础设施搭建,机器人或成人类殖民外星的首批“拓荒者”68。
从工厂流水线到火星地表,特斯拉正以Optimus为支点,撬动工业自动化与太空探索的双重革命。随着AI天团的壮大与量产计划落地,这场技术豪赌能否兑现马斯克“10万亿美元市场”的预言?答案或许就在未来两年的关键冲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