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苹果推出AI芯片
10月30日,苹果召开有史以来用时最短的发布会——“Scary Fast(快得吓人)”线上发布会,发布了全新的M3芯片系列,包括M3、M3 PRO和M3 MAX,以及搭载M3芯片的14英寸和16英寸笔记本电脑以及24英寸iMac。

M3是第一款基于3纳米制程工艺架构的苹果芯片,性能较M1有明显提升。M3 Pro、M3 Max性能又比M3快了40%和250%。
除了快以外,更值得关注的是,M3、M3 Pro 和 M3 Max芯片还引入增强型神经网络引擎,用于加速强大的机器学习(ML)模型;具有16核CPU、40核GPU的M3 Max将可以被用于研发AI(人工智能)软件。M3 Max 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增加到920亿个,40核图形处理器比M1 Max速度最快达 50% ,还支持最高达128GB的统一内存,便于AI开发人员处理含有数十亿个参数的大规模 Transformer 模型。
而在此之前不久,高通骁龙峰会不仅以“让AI触手可及”为主题,如期发布骁龙8Gen3的AI性能大幅提升,还发布了面向Windows 11 PC的“骁龙X Elite”,支持130亿参数模型。

很快AI芯片竞争,将不止是英伟达、AMD、Intel等传统芯片厂商,而更多的产业链厂商加入,纵向一体化将给大模型竞争带来诸多变数。
中国一半大模型公司正“跑”在阿里云上
说到国内的大模型,说得更多的是百度和华为,前者有网络信息处理基础,后者有网络基础设施基础,实际上进入大模型赛道的企业众多,除了开发通用大模型外,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将自己的传统服务与大模型融合,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产品。
在这些企业中,潜力最大的包括阿里云和vivo等。
10月31日,2023云栖大会在杭州开幕,主题为“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在开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要打造AI时代最开放的云。“不开放就没有生态,没有生态就没有未来。”

大模型首次以主题展区亮相,围绕MaaS(模型即服务)的核心理念,以算力为基础,以模型为中心,展示AI大模型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行业模型应用,体现先进智能算力和模型基础服务对我国AI大模型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
阿里云对外提供API服务,帮助不同行业大模型的训练。除了通义大模型外,中国一半大模型公司正“跑”在阿里云上,百川智能、昆仑万维、vivo等大批头部企业及机构均在阿里云上训练大模型。
vivo:开源端云两用的70亿参数级的大模型
11月1日,2023 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发布包含五款产品的“蓝心大模型”矩阵,包括70亿端云两用大模型、10亿端侧大模型、700亿云侧大模型、1300亿和1700亿两款千亿大模型。
700亿蓝心大模型70B是面向云端服务的主力模型,在角色扮演、知识问答等场景下表现优异。截至十月,其综合能力在SuperCLUE、C-Eval、CMMLU等三大榜单,国内排名第一 。

vivo还发布了“蓝心千询”自然语言对话机器人,将以手机公版的形式,上架各大手机应用市场,可在IOS、安卓平台上使用。

vivo还宣布将在国内率先开源70亿参数级的“蓝心大模型7B”以及对应的微调框架,并推出蓝心大模型开发套件BlueKit,以降低开发者的开发成本。
此外,vivo还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蓝河操作系统BlueOS。全球首款用 Rust 语言来编写系统框架的操作系统,支持大模型、多模态交互,支持 BlueXlink 连接协议,让数据可以在多设备间完成自由、安全的流转和访问,可服务于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办公多种场景。

大模型带来的智慧变局
大模型对IT业、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改变正在不断升华,不断向更多的领域渗透,大模型带来的“智力”已经开始对众多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在大模型服务提供方面,跨业竞争将使得围绕大模型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可能会颠覆一些行业的业务模式,打破旧有的行业壁垒。不同产业环节上,积累众多用户的平台型企业,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用户,将给大模型领域带来更多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