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此前多次撰写关于取消高中英语主科地位,将英语科目从主科调整为副科,并且将英语科目纳入新高考选考科目范畴,但是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达到英语学科水平测试过关水平,这样既不会像建议取消英语科目高考地位那么极端,同时也不会对英语科目在高中学习阶段造成太大的影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的地位相对比物理、化学科目还是要高一些。
近段时间相信很多的高考生及家长都看到了一条新闻,那就是韩国的釜山大学宣布今年起停招法语、德语两个专业。去年有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断了地方校区的英语、日语等13个专业的招生,据相关媒体透露,韩国高校的语言类专业在近五年时间内减少了近20%、入学人数也减少了近18%。无独有偶,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本科新生将无法再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等语言类专业,研究生也无法攻读第二语言学位。
在AI时代之前,大家都认为学习一门外语是一大技能,甚至每一门外语都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专业,在我国13大学科门类之一的文学门类下设的外国语言文学类里,包含有各种语言类专业高达104个,占2024年全国816个本科专业中的12.75%。据统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我国每年高考录取中,本科新生招生规模大约稳定在21万人左右,这个规模与我国39所985高校招生总人数相当,可见其规模并不小。
那么,在AI时代飞速来临的当下,外语学习的方式方法必将面临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外语的学习有其必要性,但是再将一门外语当作一个本科专业来学就已经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外语类专业必将面临着AI时代严酷地挤压,被淘汰的趋势只会是几何级数般加速。
2024年引发轩然大波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消英语专业,这个在该985高校已经十余年没有招生的专业,被取消时居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只是因为这所高校是C9成员、华东五校成员的身份之故吗?个人以为并不全然如此,毕竟,该校是一所众所周知的理科类研究型大学。在近五年被撤销的外语类专业点超过100个,其中如日语专业26个、英语20个、朝鲜语10个、商务英语8个、翻译7个等等均在其中。大众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传媒大学这所语言类高校,该校在2018年一次性撤销的外语专业高达10个。
即使是在高考录取中,2023年陕西高考录取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征集志愿缺额达到了116个之多,较往年几乎翻了2倍。同样是2023年高考录取中,“双一流”高校参与征集志愿的专业中,英语、日语专业均位居前三位。从上述数据我们也能发现,不仅是国外,外语类专业在国内也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即使是高考录取竞争仍旧处于高位状态下却依然如此。
我们再从《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蓝皮书机构麦可思公布的部分专业就业数据显示,2022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薪水平在5547元左右,低于当年全国平均443元;而2019届该大类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月薪水平也刚刚超过8000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出1000元以上。即使同是文学门类范围内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薪酬水平也处于低位。
那么,对于外语类专业本科生甚至是外语类专门高校来说,出路在何方?其实众多的高校也在未雨绸缪。在去年底笔者曾专文分析过位于重庆的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政策,学校开设的新文科交叉专业达到了19个之多,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开设“法语+法学”专业,校内开设的“英语+国际传播”、“英语+法学”、“英语+电子商务”、“商务英语+财务管理”、“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法学”、“德语+物流管理”、“外语+外交学”、“翻译+金融”、……等等,一系列的“多语种+”专业的开设,为的就是为外语类专业本科生寻找一条更为适合的未来职业发展路径。
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招生专业中,学校利用英语这一主流外语类专业,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系统专业联合培养人才、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联合培养人才,而西班牙语则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等等,这与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几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高考生来说,报考语言类专业的确需要谨慎一点了,要么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在进入大学之后选择往自己更为关注的细分方向发展,比如外交人员、医学英语、科技外语、军事外语等,或者是走横向的“外语+”之路,在AI时代,单纯的外语专业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这个结论估计没有太多的网友再持异议了吧。
外语毕业,半年后就能有5000多的收入,不是挺好的吗?只是上限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