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塑料”?微塑料6大隐蔽来源,第一个太意外!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4-07 18:06:4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你知道吗?你每天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塑料。”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危言耸听的标题党,但它却是近年来众多科学研究不断揭示的现实。

微塑料,作为一种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令人震惊的是,普通人每天通过饮食、呼吸,甚至洗澡,可能摄入数千甚至上万个微塑料颗粒。

最令人意外的是,微塑料的来源并不总是我们以为的“白色垃圾”或塑料袋,很多时候,它们就藏在我们最信任、最习以为常的物品中。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贴身的健康隐患。

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微塑料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更长,潜在的健康风险也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微塑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第一大来源:瓶装水——你以为的“纯净”,其实最脏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习惯外出随身带瓶装水,觉得这样比烧开的自来水“干净”。

但研究人员却发现,瓶装水是微塑料最集中的来源之一。

一项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健康科学中心主导的研究在11个国家的259瓶瓶装水中检测出微塑料,其含量平均达到每升325个颗粒,个别样本甚至超过1万个。

这些塑料微粒主要来自瓶盖、瓶身和灌装过程中的摩擦释出。

而相比之下,家中自来水经简单过滤和煮沸后,微塑料含量反而更低。

那些看似“透明纯净”的瓶装水,其实可能是“塑料汤”。

第二大来源:海产品——吃的不只是鱼,还有它吃过的塑料

很多人都爱吃鱼虾,尤其是老年人,认为海鲜富含蛋白质、少脂肪,是健康食品。

但如今的海洋早已不是从前那片清澈的蓝色。

近年来,海洋塑料污染严重,海洋生物误食塑料已成为常态。

科学家在海鱼、贝类、虾蟹体内频繁检测到微塑料,尤其是滤食性贝类(如贻贝、蚝)污染最为严重,因为它们直接从海水中过滤食物,连带将微塑料也一起“吞下”。

人类食用这些海产品,自然也就将塑料“请”进了肚子。

更重要的是,这些微塑料可能携带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如多氯联苯、重金属等,进一步提高健康风险。

第三大来源:厨房塑料制品——饭菜香里藏危机

中国家庭厨房常见塑料保鲜膜、一次性塑料盒、塑料调料瓶等,在高温环境下极易释放微塑料。

尤其是热菜直接用塑料盒盛装,或者用保鲜膜加热食物,塑料表面在高温中降解为微粒,混入食物中。

一些家庭习惯用塑料勺子、塑料锅铲炒菜,看似方便,却忽略了高温下材料的稳定性。

一项国内的研究指出,在反复高温使用后,聚丙烯类厨具会析出微塑料颗粒,直接进入我们的饮食链条。

对中老年人来说,长期低剂量摄入这类塑料颗粒,可能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干扰内分泌系统。

第四大来源:空气中的灰尘——你每天呼吸的“塑料雾霾”

空气并不只是氧气和灰尘那么简单。

如今的城市空气中,微塑料也成为“悬浮颗粒物”的一部分。

科学家在巴黎和伦敦等城市的空气采样中发现,每立方米空气中竟然含有数十个微塑料粒子。

这些微粒来自轮胎磨损、衣物纤维、建筑材料等,漂浮在空气中,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能将它们吸入肺部。

研究指出,人类每天可通过呼吸吸入数百到数千个微塑料颗粒,而这类微粒一旦进入肺部,有可能引起慢性炎症,长期刺激甚至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第五大来源:化纤衣物——洗一次衣服,释放数十万颗粒

很多人对衣服的选择越来越讲究舒适度,而化纤面料如涤纶、尼龙、腈纶等因其柔软、易洗、快干而广受欢迎。

但你知道吗?每洗一次化纤衣物,可能释放超过70万个微塑料纤维进入水体。

这些纤维体积极小,污水处理厂很难完全过滤,最终流入江河湖海,转而进入食物链。

而在晾衣、穿衣过程中,这些纤维也会从衣物上脱落,飘浮在空气中,被人不知不觉间吸入体内。

老年人尤其偏好穿轻便、柔软的化纤衣物,却可能因此成为微塑料的“高暴露人群”。

第六大来源:牙膏与洗面奶——日常清洁中的隐形杀手

过去一些牙膏、洗面奶为增强清洁力,加入了“塑料微珠”(microbeads),这些微珠以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肉眼几乎不可见,却能穿透污水处理系统,进入自然环境。

虽然近年来中国和多国已开始禁止使用塑料微珠,但市面上仍有部分产品在使用类似成分,尤其是进口或网购商品。

一些洗衣液、去角质产品中也可能含有类似微小塑料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皮肤接触、清洁过程中的误吸等方式进入体内,对人体长期健康构成隐性威胁。

微塑料的健康隐患:是“吃进去”,更是“留在里面”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是否会被完全排出?答案并不乐观。

研究发现,部分微塑料可以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甚至存在于胎盘、肺组织、淋巴系统中。

其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包括:

· 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加重免疫系统负担;

· 干扰激素系统,影响内分泌功能;

· 携带环境毒素,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可能与某些肠道疾病、代谢紊乱有关。

虽然目前仍缺乏确切的因果关系证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揭示其潜在危害。

我们该怎么办?三条建议,减少“吃塑料”的风险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日常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质的餐具、保鲜盒,避免塑料制品接触高温。

关注饮食来源与方式

选择本地、可追溯的海产品,避免高频食用滤食性贝类。

喝水首选烧开的自来水或使用可靠过滤器。

注意居家清洁与通风

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地面和窗帘,减少室内塑料纤维积聚。

洗衣时尽量使用天然纤维衣物,选用环保洗涤方式。

结语: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不在意,不代表无害

微塑料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环境议题,更是一个贴近每个家庭、每一口饭菜、每一次呼吸的健康挑战。

它没有腥臭的味道,也没有可见的污染,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机能正在逐渐减弱,更需要对这些“隐形威胁”多一份警觉,多一份防护。

就像我们曾经对“雾霾”从陌生到熟悉,对“盐摄入”从忽视到控制,今天的“微塑料”,也值得我们给予同样的重视。

——生活不能没有“塑”,但健康不能没有“觉”。

参考资料

1. 王素云,梁艳.微塑料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15-23.

2. 胡文佳,陈新元.微塑料在食品中的存在及其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18):6891-6897.

3. 周宇,刘志国.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3,40(2):121-12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