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听说过“万发炮”吗?这可不是什么科幻武器,它就真实地存在于我们中国海军的舰艇上,它的名字叫1130近防炮。 但这玩意儿,有点儿意思。持续射击十几秒就哑火,却被称为“万发炮”,这听着,是不是有点儿“戏精”的感觉? 别急,咱们慢慢聊,这其中,可大有文章。
首先,咱们得明白,海军防空,那可不是儿戏。它就像一个多层防护盾,外圈是制导导弹,负责拦截那些中远程来的“狠角色”;里圈,就是近防炮的舞台了,专治那些贴身肉搏的“小混混”。 而我们的730近防炮和1130近防炮,就是守护我们海军舰艇的“最后防线”中的重要成员,它们都是从苏联AK630系统进化而来的,但咱可没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
730近防炮,那可是个“老前辈”了,射速5800发/分钟,这速度,想想都觉得带劲!它既能用杀伤性爆破弹炸得敌人“灰飞烟灭”,也能用穿甲弹精准打击,有效射程在3000米以内, 扛大旗的那些大型军舰上,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然而,时代在变,地缘政治格局也在变。面对日益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我们必须有更强大的近防系统来保护我们的海军力量。 于是,1130近防炮应运而生。 它的目标只有一个:射速,必须比730更快!目标射速是8000到10000发/分钟!
要达到这个惊人的射速,可不是简单地“加个油门”就能实现的。 这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了一门炮。 当然,一些成熟技术,比如730近防炮上的一些优秀部件,还是得以沿用的。 最终,1130近防炮的射速达到了惊人的10000发/分钟! 它的弹药储备是两个1280发的弹鼓,加起来2560发,足以在十几秒内形成密集的火力网。
但是,为什么它持续射击十几秒就哑火呢? 这关键就在于它的“万发炮”称号。 这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源于它那令人咋舌的10000发/分钟的理论最高射速。 这可不是实际持续射击速度。
咱们得明白,这弹鼓的设计,可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决定的。后勤补给能力、作战效能,甚至舰艇上的空间利用率,都必须考虑进去。“够用就好”,这是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 1130近防炮面对的,往往是来势汹汹,速度极快的反舰导弹,它要做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密集的火力,织就一张足以让敌人粉身碎骨的防护网。 十几秒的持续火力,对于一次拦截任务来说,已经足够了。
它,是军舰的“最后防线”。 当其他防御系统都失效了,就轮到它挺身而出,为我们的战舰争取一线生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增加弹鼓的数量呢? 这问题问得好! 更多弹鼓意味着更高的后勤压力,意味着更庞大的弹药供应链,在战时,这种后勤负担可能会贻误战机。而且,更大的弹鼓意味着更大的重量和体积,对舰上空间和供电系统都是极大的挑战。也正是因为如此,1130近防炮只能安装在大型军舰上,诸如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以及055型驱逐舰这样的“大家伙”。
这门炮,可不简单。 它能精准打击速度高达4马赫的反舰导弹,命中率更是高达96%!
所以说,“万发炮”这个称呼,虽然听着霸气侧漏,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代表着它的高射速和强大的火力密度。 它并非持续射击万发,而是以极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火力,来完成拦截任务。这种设计,体现了我们海军在武器装备研制上的思路:实用至上,高效,可靠,适合国情。
朋友们,这1130近防炮的故事,是不是比你们想象的还要精彩? 它代表的不只是技术实力,更是我们海军战略战术的体现。 你觉得,这门“十秒怒火”的近防炮,如何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