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杀前哀求曹操放过妻儿,9岁儿子平静说出8个字,成千古名言

甘木讲历史 2024-09-08 22:32:43

大家好!我是甘木史话。

阅读前,恳请您点赞加关注,既是对笔者的支持,也方便以后阅读和查找。

咱说那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可老鼻子了,可这里边有个孔融,那可是相当有故事。

都知道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四岁让梨那事儿,那可是家喻户晓,老出名了。

这就说明啥呢,人家从小家庭教育就贼拉严格,这孩子也懂事。但谁能寻思到呢,这孔融最后结局可不咋地,竟然被曹操给杀了,罪名还是不孝,你说说这事儿整的。

咱先唠唠这孔融咋就惹着曹操了呢?

这孔融啊,打小就聪明,长大以后也是个有学问的主儿,被后世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就连曹丕也对他的文学成就称赞不已。

另外,孔融也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曹操那是啥人呐,大权在握,野心勃勃。孔融呢,老是跟曹操不对付,老爱怼曹操。曹操干啥事儿,他都挑毛病。

就比如说,孔融曾多次公开批评曹操的政令,甚至在曹操颁布‌禁酒令时,孔融公开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对仁义、谦让等儒家价值观的违背。这种直接的对抗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曹操攻打袁绍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丕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给娶了。这孔融知道了以后,就给曹操写信,拿典故来讽刺曹操,据说他讲的典故还是自己临时编的。曹操心里能得劲儿吗?肯定不得劲儿啊。

孔融还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也被称为《论盛孝章书》。他在信中对曹操说,他的好朋友盛孝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呼吁曹操要珍惜这样的人才并对他加以救助。

这还不算,孔融在这封信中还引用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给曹操讲了一堆大道理,把救助朋友与招揽贤才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恳切,词意委婉动人,十分感人。

这封信反映了孔融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曹操的一种复杂情感。

反正这么说吧,孔融虽然有才华,但他的性格简直是太孤傲了。对曹操的思想和言行,只要自己看着不顺眼,他就站出来反对。这曹操能不生气吗?这一来二去的,孔融已经不知不觉地就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曹操就对孔融起了杀心。

但是呢,曹操也不能随便就杀了孔融啊,毕竟孔融也是个有名望的人。于是曹操就吩咐手下开始搜集孔融犯罪的证据,到最后,终于找了个罪名,啥罪名呢?不孝。你说说,这罪名可够狠的。孔融打小就是以孝顺出名的,这咋还能落个不孝的罪名呢?

这话说来也是够长的。据说,曹操是抓住了孔融的把柄的。因为孔融曾经提出过“父母于子女无恩”的思想。这种观点在封建社会那还得了?那么,以孝顺出名的孔融,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是不是曹操手下对孔融的栽赃陷害呢?

史料证明,还真不是陷害。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在和好朋友祢衡的一次聊天中,就父母对子女到底有没有恩情的问题大发议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称之为“父母无恩”论。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情可言呢?从本意来说,不过是情欲发作的结果罢了。儿子对于母亲,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好比把东西放在瓶子里,拿出来就离开了。

曹操就拿着这些话,说孔融不孝,要杀了他。

这孔融被抓起来以后啊,他也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儿啊,就哀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妻儿。

这时候,孔融九岁的儿子那可是相当淡定,平静地说出了八个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一下子就成了千古名言。啥意思呢?就是说鸟巢都翻了,里面还能有完整的鸟蛋吗?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真是不简单啊。

咱再说说这孔融的一生。他四岁让梨,被人传颂为孝顺的典范。可最后却落得个不孝的罪名被杀,这命运可真是够坎坷的。

反观孔融的一生,即便才华横溢,但性格太过耿直。说的好听点儿,那是性格刚正不阿,有典型的古代文人风骨。说的不好听点儿,就是孔融的情商还不够高,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毕竟曹操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站位可能更高一些。但孔融觉得不对的,他就很尖锐地提出反对意见,也不管曹操的做法到底是不是对的。

这也可以说明,孔融的智商没有问题,但情商或许有所欠缺吧。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们下期见。

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0 阅读:45

甘木讲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