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能取代我的有两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侃侃社会 2022-11-28 00:34:23

1949年9月,蒋家王朝日落西山,面对败局蒋介石只能带着他的六十万大军狼狈地退到台湾。这一走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了大陆,在蒋介石的心里总是不甘。民国时代是孙中山先生开创出来的,然而老将非要将民主推向独裁,不得民心的政党永远不会长久。

蒋介石执政期间虽然已经手握大权,但每天还是生活的心惊胆战,生怕一个不留神,有人夺了他的一切,他曾说过:“能够取代我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一个就是曾经国民党总司令邓演达。”只可惜,邓演达遭到老将迫害被杀身亡。

那么,为何蒋介石会说出这两个人的名字?除了主席,邓演达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国民总司令邓演达

邓演达是广东惠阳人,自幼家境贫寒,出生在清末光绪年间。因为沿海地区的开放,他很早就接触到了“反帝发封建”的思想。青年时代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曾经追随着一大批的反清人士运动。后来行动失败了,不过幸运的是邓演达并没有被逮捕。

有了这次的经历,邓演达就想着参军。受到洋务运动的影响,广东地区建立很多的新式学堂,专门培养军官。当时年仅十四岁的邓演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陆军学院。在学校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恩人”邓铿,邓铿大他两岁,作为学长尽心照顾邓演达。

在与邓演达的交谈中,他发现邓演达是个习武奇才,又有正确的政治目标,于是将他拉拢到队伍里,那时候邓铿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也把邓演达介绍过去。邓演达非常乐意,积极参加,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两年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布结束,人们进入了民国时代。即将毕业的邓演达已经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好,他很想追随着孙中山先生革命。只可惜事与愿违,帝制被掀翻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所有的果实,广东的陆军学堂被北洋军阀接管。

北洋军队下达命令,但凡毕业的学生必须进入北洋军队服役,否则一律不承认他们的学籍。被逼无奈的邓演达只能硬着头皮进入了北洋军队,而且他一个南方人被调到了最北部驻守,这让他生活得极为不习惯。

三年的历练时光,让邓演达想尽办法脱离这支只顾自己利益,不管百姓死活的队伍。就在这时他又遇到了曾经的学长邓铿,邓铿了解情况后,直接将他推荐给了孙中山先生。由于邓演达的军事才干和自身的能力,孙中山先生让他担任了独立营营长的职位。

加入国民党这种正规军,是邓演达一生所求。从那以后他与孙中山先生再也分不开了。1922年5月,邓演达在孙中山先生的督战下参加了北伐,一举获得成功。6月陈炯明发生叛变,致使孙中山先生不得不退居上海。得知实情的邓演达,秘密会见孙先生,并发誓一定将广州夺回来。

为此他私下联系桂军、粤军、滇军共同讨伐陈炯明。在战争中多次以身犯险冲在第一线,表现出来的英勇让人佩服。广州被夺回来以后,邓演达在孙中山先生的推举下,担任了陆海军第一师三团团长,加授少将军衔。

在部队里,邓演达是所有人的榜样,他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对于孙中山先生是绝对的敬服。两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成为了亦师亦友的朋友。宋庆龄还曾经亲自送给他,孙先生的照片作为留念。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面对外国侵略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国共两党合作”重新定义“三民主义”达成了“联俄容共”的新举措。对于这个方针,邓演达坚决维护,为了培养军事将领,孙中山先生创办了黄埔军校,邓演达成为第一位训练部副主任。

在此期间,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周恩来。总理在黄埔军校时,与邓演达性格很像,都是为了中国革命所努力。两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为学校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演达从来没有区别对待两个政党的学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一样训练,在他看来同样是中华儿女都是同胞,一视同仁。

也就是这些举动,让邓演达有了很高的威望,虽然校长是蒋介石,但全校师生心里只有一个公认的“老师”那就是邓演达。也就是这个时候,邓演达积累的不少的人脉,为将来对抗蒋介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邓演达去往柏林深造,在此期间他努力学习德语,钻研政治、经济,还在柏林遇到了朱德,两人交往甚密成为好友。然而不幸的是,3月份邓演达就听到了孙中山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

因为没办法参加先生的葬礼,只能独自在柏林召开追悼先生的活动,参加的人员有上百人,他们都是拥护和敬佩先生的革命人士。

离开柏林后,邓演达就去了莫斯科,在莫斯科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被召回了过。那时候国民党“二大”召开,邓演达必须回来参加。在会上第一次跟蒋介石进行了交锋。

在会议上,蒋介石提出了改组黄埔军校的意见,对于共产党员他一律不允许进入。对于这个指令,邓演达当场反对,这就让蒋介石怀恨在心,那时他的权利还不稳,邓演达担任着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位置,说话有一定的分量。

面对邓演达的不给面子,蒋介石只能将话题绕过去,随后国民党内部又讨论起迁都事宜,想把首都迁到武汉,这是蒋介石独裁的第一步,并且要求邓演达去执行。得到任务,邓演达二话没说,开始着手准备。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让蒋介石彻底恨上了邓演达。

蒋介石与邓演达的恩怨

迁都的事,整整执行了两个多月才落实。为了配合迁都事宜尽快落实,邓演达在武汉成立了临时委员会,并被推举为临时主席。在迁都会议上蒋介石如芒刺在背,既要面对湖南地区唐智生的势力,又要看着邓演达的威望一天高过一天,最害怕的还要数我军队伍的不断壮大,这三股势力成为蒋介石吃不好睡不着的主要来源。

为了不被人刺杀,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蒋介石在会议上改变决策,将首都迁到南昌。南昌驻扎着他的亲信部队,没有人可以动摇得了,这也让他倍感安全。听到首都变迁南昌,邓演达坚决反对。两股势力在会议上已经展开了剑拔弩张的攻势。

蒋介石根本不在意,坚决要将首都迁往南昌,还强行扣留了前往南昌的官员,让他们在当地等着他迁都成功后召开会议。邓演达见蒋介石如此冥顽不灵,直接发声,称蒋介石只是想把部队独裁化,让权力集中,自己成为新的军阀。

这几句话把蒋介石的目的暴露无遗,也让蒋介石颜面无存。邓演达要求国民党内部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政策,要求联合共产党共同抵御外敌,更要求所有人声讨蒋介石。这些事彻底惹怒了老蒋,不把邓演达除掉他誓不罢休。

两个人的战争愈演愈烈,蒋介石将邓演达列为“丙类分子”,不过邓演达根本不在乎,四处奔走演讲反对蒋介石独裁。这些举动让蒋介石恨意加深,但在此期间他还有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反革命”他策划“四一二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邓演达知道后不仅公开痛骂蒋介石,还组织大游行反对蒋介石的暴政。不过这些都被蒋介石一一击破,毕竟当时,国民党内部当家做主的人还是蒋介石。行动失败后,邓演达有些心灰意冷。

于是直接飞往柏林深造,在柏林的生活中,他想明白了必须拉蒋介石下野,中国才有救。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回了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行动委员会”。这个党派是新生力量,代表着农工利益。

在此期间他联合到了共产党,并提出了“教育要平等,土地要分配”的政策,这么超前的想法,就连毛主席都赞叹到“革命信念坚定,积极进步”。邓演达从来没有过阶级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吃饭、睡觉、受教育,也就是因为他的心存善念,得到了一大批人的拥护。

这下内忧外患的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发出命令,要求不惜一切待见追杀邓演达,更是给出了悬赏30万大洋。邓演达根本不怕,在他的信念中认为,只有推翻了蒋介石的独裁,建立平等的政府管理,才是最好的结果。

国共两党更应该拧成一股绳,如果将来执政,应该看民心所向,而不是独揽大权。这些话都刺激着蒋介石的敏感神经,于是一场屠杀开始了。

邓演达之死

邓演达积极奔走,发表反蒋声明,太过高调的情况给他惹了事端。那些不坚定的人员,见到蒋介石出手30万大洋,就见钱眼开出卖了邓演达。

1931年,邓演达途经上海,他要去愚路圆的干部培训班。今天是班级结业的时候,邓演达一定要做结业演讲。得知他的行程,叛徒将秘密告诉给了国民党右翼势力。为了摆脱嫌疑,国民党命令上海巡捕房用莫须有的罪名将邓演达逮捕。

邓演达被捕后,直接被送进了警备司令部,来到这他也明白了这件事是谁的主意。作为昔日的好友,现任警备司令的海龙华劝诫邓演达投降,放弃自己的主张,去给蒋介石低头认错。听完这些话邓演达嗤之以鼻说了一句:“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

好友见他这么义正言辞,就知道这次他在劫难逃。在押往南京的路上,邓演达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对于国民党的内部的威逼利诱他从未妥协。到达南京后,邓演达被关押在最高监狱内。

此时蒋介石的内心也是很慌张,虽然蒋介石独裁,但对于人才的爱惜也是非常渴望的。他知道邓演达是个人才,如果能为他所用,将来必定会如虎添翼,于是亲自接见了他。

他对邓演达开出了丰厚的条件,只要邓演达妥协,将来总司令的位置是他的,在国内一切的待遇优于其他人。邓演达满脸不屑,义正词严的拒绝。他痛骂蒋介石是“叛徒”,不顾人民利益,大搞独裁。蒋介石气不过,只能下令处死邓演达。

那个时候,蒋介石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日军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由于他的不作为,整个东北已经沦陷,要求他下野的声音不断,迫于压力,蒋介石不得不下台。如果他不处死邓演达,一旦邓演达掌权,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的沙子岗。这件事彻底如怒了国民党内左派人士,纷纷对着蒋介石施压。就连宋庆龄也公开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蒋介石的残暴和卑鄙行径。一时之间蒋介石无法承受于是宣布在1931年的12月底进行了第二次下野。

但这次失去权力,蒋介石并没有赋闲太久。利用手腕和人脉重新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除掉了邓演达,国民党内再也没有较大的势力能与他抗衡了。他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共产党方面,蒋介石把毛主席当成眼中钉,认为共产党只要有毛主席的领导就会对他造成威胁。

但他却不能像除掉邓演达那样除掉毛主席,两党的领导人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经常通信碰面,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友好关系。只不过历史的车轮总会转动,不得人心的部队又怎么能在中华大地上“主沉浮”。最终蒋介石战败,灰溜溜地退居台湾。

不过蒋校长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他的才干和军事才能绝对也是首屈一指,而且蒋校长说过:“台湾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什么时候都不能独立。”

4 阅读: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