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两伊战争打了八年,花费了高达2000亿美元的军费,死伤了上百万人,两个国家从富得流油打到负债累累,谁都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让其他国家狠狠地赚了一笔!
那么,这场战争究竟在打什么?又到底是哪些国家占了便宜?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东地区 以伊拉克和伊朗的冲突最为剧烈,在历史上,前者属于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后者则是波斯帝国的基干,自然矛盾重重。
伊拉克和伊朗都宣称对方部分领土属于自己,并为此爆发了无数次小规模冲突。
不过让两国矛盾彻底激化的导火索,还是不同性格的领导人先后上台。
1979年3月,霍梅尼率领追随者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一个大权独揽的伊朗国家,而他本人长期信奉向外输出革命,妄图当上全中东领袖。
有意思的是,同年6月,萨达姆利用军队逼迫原总统下台,自此掌握了伊拉克的军政大权,而他向来不满足于困守小小的伊拉克,同样企图成为中东霸主。
两国领导人针尖对麦芒,如果没有矛盾也必定会产生矛盾,更不用说他们在阿拉伯河、波斯湾的部分归属权上,有着巨大的争议。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汇聚形成,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最终流向波斯湾。
而阿拉伯河流域可以说是中东地区最富庶的地区,不仅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大量人口聚居于此,还储藏有地球一半以上的石油。
对于阿拉伯河的归属权,伊拉克和伊朗争斗不休,萨达姆觊觎对方的出海口胡齐斯坦省,霍梅尼则强行派兵渡过河流,控制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小岛。
最终,各种矛盾累积在一起,萨达姆忍无可忍,于1980年9月22日,悍然指使大军侵入越过边境,改写了中东格局的两伊战争正式爆发。
在战争打响之前,伊拉克拥有2200多辆坦克、3000门各式火炮,多于对方的1700辆和1000多门,而伊朗则拥有近90万大军、500架直升机,同样多于对方的19万部队、100多架直升机。
其他例如在装甲车、战机方面,两国其实势均力敌,不过按理来说,伊朗人口和国土面积分别是伊拉克的四倍和三倍,GDP也远远高于对方,应该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才对。
然而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自身国力对比,更要看外部环境,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其实都站在伊拉克一边。
北约和华约支持伊拉克,是为了阻止伊朗向西扩张,妨碍自己在中东的利益,而阿拉伯国家是天然更喜欢同民族的伊拉克。
就这样,获得多国支持的伊拉克军队战斗力激增,反而在战争初期压制住了体量更大的伊朗军队,导致战争时长越拖越久。
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边境纠纷、信仰矛盾、民族仇恨等历史因素,而战争之所以持续八年之久,除了多国支持体量较弱的伊拉克外,还因为两国军队实力并不怎么强。
我们都知道,战前一年伊朗国内爆发内斗,手腕强硬的霍梅尼上台后,将所有不服从自己的老军官清洗下台,扶持了一批没有经验的追随者。
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军官层面断层,伊朗军队指挥系统陷于僵滞,连带着军队内部上下也人心惶惶,大量基层士兵逃亡,战斗力大跌。
然而,伊朗军队拉胯的同时,伊拉克军队也好不到哪里去,当时萨达姆在军队里安插了大量服从自己的亲信,他们也不会打仗。
这些亲信仗着和萨达姆的裙带关系,每天不干正事,光想着驱使部队捞取好处,例如从苏联购买武器装备时,他们选择用石油支付,好从中赚取差价。
因此,在1980年9月22日战争正式爆发后,两国军队竟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同菜鸡互琢,这才导致战争拖了八年之久。
在战争第一阶段,萨达姆率先派出伊拉克战机,其中不乏苏联的米格-25截击机,以及苏-22战斗轰炸机,闯入伊朗领空实施拦截和轰炸。
要知道,米格-25和苏-22可都是七十年代才正式列装苏联空军的先进战机,无论是航速、载荷还是爬升性能,都是世界顶尖水平。
然而,拿到这两款战机的伊拉克军队,就像拿到步枪的古代人一样,根本不知道合理使用,他们居然驾驶着它们打完就跑。
也就是说,伊拉克空军闯入伊朗领空后,只是做做样子,稍微遇到点风吹草动就逃跑返航,根本不敢实施轮番轰炸,他们害怕伊朗空军。
有意思的是,伊朗空军当时装备的是F-14“雄猫”战斗机,同样是一款七十年代才服役的美国先进战机,在空中缠斗方面数一数二。
然而,伊朗空军老飞行员此前被处决殆尽,剩下的全是新兵,加上国内弹药缺乏,其实他们也怕得要死,在初期完全不敢升空拦截伊拉克战机。
就这样,伊拉克空军耗费大量资源,却只炸毁了对方少量战机,而伊朗空军同样坐拥先进战机,却只敢坐视自己被轰炸。
但空军还不是最搞笑的,在战争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还是两国的陆军部队。
我们都知道,双方其实都拥有大量装甲师,其中伊拉克有2200多辆坦克,伊朗有1700多辆坦克,大可以实施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战。
然而也不知道伊拉克军队在想什么,他们开着坦克和装甲车,不向伊朗纵深区域挺进也就算了,竟然放弃机动优势,开始围攻城市。
伊朗装甲部队的应对也很好笑,他们不仅不趁机向后穿插包抄,反而开始和伊拉克装甲部队打阵地战,双方把坦克当碉堡用。
在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和伊朗军队如同菜鸡互啄,展示出了惊掉下巴的操作,双方空军坐拥先进战机,却互相怕得要死,陆军也都把大量坦克当碉堡用。
这种落后的战术和打法,即使打一百年也打不出结果,从1984年3月起,两伊战争转入了长期消耗战,战线基本不动,两国开始在其他方面想办法。
伊拉克一边从法国购买了先进的飞鱼反舰导弹,袭击更加强大的伊朗海军,一边在战场上投放芥子气等生化武器,毒杀伊朗陆军。
伊朗则选择从对方经济下手,派遣战机和军舰封锁波斯湾,同时袭击陆地和海上油田,计划通过这种方式逼迫伊拉克投降。
不过无论是哪种战术,都没有取得良好战果,双方反倒是军民死伤越来越多,投入的战争花费也越来越大,到战争后期边境线上甚至随处可见报废的坦克。
我们都知道,当时伊拉克使用的主要是苏式武器装备,伊朗使用的则美苏混用,主要是美式武器装备,并且双方用的全都是比较先进的型号,价格自然不菲。
而两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原本并没有能力支撑如此大消耗的战争,他们又是如何支撑下来的呢?答案就是借外债。
据统计,两国在两伊战争中投入了将近2000亿美元的巨额军费,其中大多数被用来购买外国武器装备及其配套零件。
而当时他们其实根本付不起这么多钱,刚开始只能花之前卖石油储存的外汇,后来外汇用完了,就只能向美苏赊账,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向交好的国家借钱。
例如伊拉克向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欠下了将近800亿美元的外债,同时也向部分西方国家欠下了债务,只是数额相对较少。
不仅仅是战争开销,战后重建费用也是天文数字,按照联合国的估计,双方重建、赔偿、抚慰费用加起来,很有可能高达1000多亿美元。
1988年8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伊拉克和伊朗同意停火,边界线恢复战前状态,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正式结束。
也就是说在这8年里,双方打光了2000亿美元军费,打废了3500辆坦克、2700门火炮、400架战机,死伤上百万人,结果什么都没捞着。
我们把目光放回开头所说的边境纠纷、信仰矛盾、民族仇恨三个方面,不难看出,战后边境还是老样子,信仰矛盾没有解决,民族仇恨反而加深了。
那么,两国究竟在打什么呢?是为了石油吗?这个答案恐怕不足以服众,双方都是盛产石油的国家,伊拉克大可以先攻打石油同样丰富、实力却极为弱小的科威特,何必进攻伊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