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第74师的16000多支步枪,为何在当时已经算顶配水平了?

甲骨堂 2025-01-18 16:59:05

在近代战争的影视题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场面是一支部队几乎人人都有枪,尤其是步枪;所以就给人一种错觉,觉得人手一枪应当是常态,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应该有枪。

但实际上这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在当时的国内战场上更是如此。

以1930年代中期编成的国民党军调整师(即民间所谓的“德械师”)为例,一个师的兵力有上万人,但其实步枪只配4000支。即便考虑到部分兵员要操作轻重机枪、迫击炮或者军官有手枪的因素,还是会有几千人处于无枪状态。

这种配枪比例不单纯是缺少步枪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部队编制的影响。因为枪械只配给战斗兵员,至于技术兵种部队和辅助兵员,则基本不会配枪。

因此当战斗部队出现较大伤亡,尽管伤亡比例相较全师而言并不算太高,但它依然会极大地影响战斗力。

到抗战时期,由于武器的补充更为不易,所以在武器编列上也普遍进行了下调;当时一个三团制步兵师配备的步枪只有2500支,可以说除了战斗步兵之外,并无额外的步枪配备。

甚至于这种状态都还是较好的,有些单位连标配都做不到。

比如刘汝明的第68军所属三个师,在1941年时其步枪数就分别为1693支、1725支、1874支,没有一个师能达到标准配置。

而到抗战后期,国民党军在美国支援下编练美械部队。

美械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美式编制,而美式编制的配枪比例高,尤其对辅助兵员的武装程度亦高,所以出现了高配枪率的部队。

以驻印军新编第22师为例,除去大量的机枪、迫击炮、火炮不计,仅步枪就超过了6000支,此外还有冲锋枪1400多支。

这意味该师基本上绝大多数兵员都有武器使用,没有配枪的兵员比例极小,而且大概率是确实无需配枪的辅助人员。

而到1945年国民党军仿效驻印军打造更多美械部队时,也参照了驻印军的编制装备体系。

当然,国内美械部队不可能有驻印军的配备标准高,但其一个军所配的步枪数依然达到了17500余支。

而因为当时冲锋枪已经可以大量配备的因素,相当部分的步枪兵成为冲锋枪手,一个美械军内标配的冲锋枪也达到了将近3500支。

也就是说编制38000人的美械军,实际上的步枪兵和冲锋枪手就达到了大约21000人。

此外还有操作1000多挺轻重机枪、600来门迫击炮、四五十门山榴炮、70多门战防炮,以及火箭筒、战防枪的人员,再加上大量配备手枪的军官人员。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军,大部分兵员也是有武器使用的。

而著名的第74军,当时就属于这样编制的美械军。

不过当时国内的美械军基本上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编配状态,以第74军当时实发的步枪来说,曾统计达到了17206支。

其中第51师和第57师达到了编制标准,而军直属部队和第58师略低于编制数。

之后可能是受到部队变动的影响,该军的步枪数有所下降,分别有七九步枪1788支、美三零步枪11693支、美七六二步枪2624支,合计为16105支。

这个16000余支步枪数的基本编配状态,大体上维持到了第74军改为整编第74师之后。

因为据整编第74师完成改编时的实力数统计,该师当时有七九步枪1682支、美式步枪14472支,总计为16154支。

应当说整编第74师早期的步枪数跟第74军末期的步枪数,大体是同一水平。

因为整编第74师相较于先前的第74军少了三个步兵团的编制,所以这16000余支的步枪,足以使得全师一大半人都有步枪可用;再叠加冲锋枪、机枪、迫击炮、火炮等占用的战斗兵员,整编第74师的武装化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辅助兵员大量配枪,是建立在有美式补给和美式输送能力前提之上的。

即便是整编第74师这种部队,本部其实只有几十辆汽车,全师总体上为骡马化轻步兵部队。

这样的话辅助兵员大量配备步枪,是比较繁重的行军负担;再加上当时美式弹药的补给并不顺畅,所以后来实际上就没让大部分辅助兵员配枪了。

再加上整编第74师在1946年到1947年初连续作战中损失了大量战斗步兵,因此到孟良崮战役时,该师当然也就没有携带改编之初时的全部步枪。

其中一部分步枪已经在战斗中损耗,还有一部分则因为缺乏战斗步兵和没给辅助兵员全数配枪的因素而没有携带。

再加上激烈战斗中有一部分步枪损坏,所以在孟良崮战役中实际缴获到的步枪数为7000支左右。

实际上这跟整编第74师在改编之初能有16000支步枪并不冲突,而是在随后的战斗过程中,编装状态也在同步发生变化罢了。

而且大量配备步枪在当时的实战中证明并不合适,所以国民党军各部实际配备的步枪并没有像编制上所显示的那么多,这也是我们看诸多战斗缴获中枪械跟人员相比相差不小的主要原因。

-1 阅读:1572
评论列表
  • 2025-01-19 13:10

    还有炮兵,侦查,运输,机枪,这些不太可能配置步枪的,

甲骨堂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