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富拥四海,为何在反秦义军的影响力还不如楚怀王?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向大家纠正一个误区。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中,秦灭六国,灭的是六个霸主国,其中并不包括周朝。
历史上的周朝早在公元前256年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由秦国灭亡。
周朝灭亡,早就不会有人记得,又怎么会有人想着他?
早在西周末年,由于国人暴动以及烽火戏诸侯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这个曾经巍然不动的庞然大物就已经穷途末路。
即便后来东周建立,也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再加上东周的建立者周平王有“弑父”的嫌疑,因此周朝威望更是与日俱下。
到了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就已经开始凭借自己的雄厚的国力“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周朝则面临祭祀用品短缺的窘境。
为了凑足祭祀用品,周朝甚至只能向其他诸侯国借,困窘之境可见一斑。
到了战国时期,一些有才学之士更是以投靠七雄国为荣耀。
纵横家张仪就曾明确拒绝周朝的招揽,大摇大摆地侍奉秦国。
到了末代周赧王时期,本就捉襟见肘的周朝又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实力再次下降。
因惹怒秦武王,东周国和西周国相继被秦国不费吹灰之力灭掉。
大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就此沦为历史的回响。
可周朝灭亡后,并没有任何一个雄主国或组织站出来为周朝申冤甚至是复国。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周朝早已背离人心,不是天下共主了。
楚国是一个老牌的诸侯强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皆有楚国。
春秋时期要不是晋国用武力阻挡了楚国的北上,早就拥有华夏半壁江山的楚国其实有实力统一全国。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也是为数几个能和秦国硬碰硬的国家。
因此才有了李信的伐楚失败,哪怕是名将王翦也不敢小看楚国。
王翦伐楚率领了六十万秦军(秦国全部家当),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才最终攻下了楚国。
也正是因为楚国的“巅峰统治力”,所以最早起义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后来推翻秦国的项羽、刘邦还是楚国人。
3.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反秦义军”的领袖之所以是楚怀王,就是因为楚国的“不服”。
楚怀王当年是被阴谋诡计骗到秦国,并软禁至死的。
对于这件事情,楚人一直耿耿于怀。
“楚怀王”的名字对于楚人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
项梁反秦,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并把他立为楚怀王。
而后来灭秦成功后,项羽也选择第一时间尊奉楚怀王为“义帝”。
可惜项羽因为楚怀王“先入关者王”的命令而记恨他,导致二者矛盾不可调和。
项羽后来之所以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杀掉了楚怀王,失去了人心。
当然,楚怀王也并不是多么英明(不然也不会被骗到秦国),只不过人们在怨恨新制度的同时,总会选择遗忘旧制度的种种不好,并怀念他。
4.秦国的暴政这是秦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也是楚怀王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秦始皇统治时期,这位千古一帝号称“功盖三皇,德过五帝”,大肆征用天下,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不仅有人民难以承受的苛捐杂税,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残酷刑罚,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六国人民的内心。
到了秦二世时期,这位初出茅庐的皇帝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秦始皇时期虽然大肆征用民工,可仍然会免费为他们提供餐食,而秦二世则改为“自备干粮”,免费为秦朝干活,却连一口饭都吃不上。
也正因为秦二世这个愚蠢的举动,民工们最终被迫走上了绝路。
陈胜吴广起义是“民工起义”,刘邦起义也是“民工起义”。
这也印证了“族秦者秦也”。
客观上来讲,秦国的政治制度在春秋战国那个社会弱肉强食年代是有合理性的,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一统天下。
上战场杀敌可以加官进爵,获得六国的战利品,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六国人民面前自称“大国民”。
可天下统一后,兼并战争也就随之消失了,“大国民”心态也荡然无存,谁还愿意过苦日子。
六国更是如此,他们本来是“半封建半郡县”本就不如秦朝专制集权,更何况还有个地广人稀的楚国。
于是,过惯了自由散漫生活的楚人第一个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1.反秦义军首领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周王”,因为周朝的影响力早就荡然无存了。
2.“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国人也最不服秦朝的统治,最早的反秦起义以及最大的反秦起义都是由楚国人领导的。
3.秦朝的暴政以及对六国人的残酷奴役使得六国人对这个新政权充满敌视,也就开始怀念旧政权(并选择遗忘旧政权的种种不好),复国也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第一目标。
4.楚怀王是一个“被秦国以阴谋诡计骗到秦国并因此软禁客死他乡”的“可怜人”,他的形象也符合楚人自己的定位——被秦国以阴谋诡计打败的国家。
5.楚国本就是“老牌强国”甚至是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国家之一,因此楚国具有庞大的“社会集群”和“国际影响力”。
6.反秦最大势力是楚国贵族项梁,后来真正灭秦的是继承项梁遗志的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第一个入关灭秦的是楚国流氓刘邦。
这些人都是楚国人,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楚国的影响,他们起义的地点也都在楚国。
为了整合起义军,打起“楚怀王”的名号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7.经济上,楚国地广人稀,人民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与秦朝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形成对立,楚国人民无法适应新政权带来的改变。
8.文化上,楚国人民对秦文化的仇视程度最高,以楚怀王“客死他乡”为代表,楚国逐渐产生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极端反秦文化。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