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过多位国民党高级将领,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剿总”全称是“剿匪总司令部”,是对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进行大范围围剿的机构,权力和实力都不容小觑。
那么杜聿明作为曾经的一方诸侯,他是怎样被俘的,被俘后他又做了什么呢?
1904年11月,杜聿明在陕西米脂的一户地主家里出生,父亲是晚清的举子,家庭条件非常优越。1924年6月,杜聿明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在乱世当中有所建树,参军保家卫国。
说到杜聿明进入黄埔军校的故事,还有一段插曲。1924年春,杜聿明在《新青年》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简章,很感兴趣。但是他知道,科举出身的父亲对“当兵”的事情一向抱有抵触情绪,如果实话实说,一定得不到家里的支持。
于是,杜聿明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称自己是要进京报考大学,父亲欣然同意。去广州的路上,杜聿明结识了11位陕西老乡,大家志同道合,都是要去黄埔报道的,于是结伴同行。
一群小伙子长途跋涉来到广州,却发现竟然来迟一步,黄埔第一期的招生日期已经过了。11人中的阎揆要灵机一动,他了解到当时的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是杜聿明父亲的至交,于是提议让杜聿明给于右任写信,请求疏通。
于右任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杜聿明等人,不但摆下酒席款待自己的“小老乡”,还立即为他们写了一封推荐信。此外,于右任精通书法,他还写下一副对联“登高望海远,立马定中原”,送给报国心切的杜聿明。
杜聿明拿着推荐信和这副对联,叩开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大门。蒋介石被这群年轻人的参军热情所打动,又被书法大家于右任的这副对联深深吸引。杜聿明心领神会,借花献佛,当即把这副对联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高兴坏了,赶紧让人装裱起来,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不久后,杜聿明轻松通过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成为了第一期的正式学员。北方大人大多憨厚朴实,不太精通人情世故,杜聿明也不例外。也许是在入学的时候用了太多的脑细胞,导致他在黄埔军校的学习期间乏善可陈,没有给蒋介石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1924年11月,杜聿明毕业了,随后被分配到军校教导一团做军需官,上士军衔。起点很低,不过好歹是黄埔的嫡系部队。谁知好景不长,部队东征攻打淡水时,他生了一身疥疮,只能回广州养病。病刚好,就被廖仲恺调往冯玉祥的国民二军,协助操办军校事宜。
1925年3月,杜聿明在国民二军又遭排挤,不得不回到陕西老家,做了地方武装的一个连长。本以为该触底反弹了,谁料倒霉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由于阎锡山的晋军作祟,杜聿明又被投入了监狱。
侥幸被释放后,杜聿明到北京西山碧云寺给孙中山守灵。此时广州的老同学和蒋介石已经誓师北伐,杜聿明听说之后,也想加入北伐行列,于是再次南下。可是当他路过南京的时候,又被军阀孙传芳的稽查队给丢进了监狱。
不久后,杜聿明越狱逃出,跑到了北伐军占领的武汉,做了黄埔军校老教官张治中麾下的一名连长。他心说这下总算找到组织了,应该时来运转了,却又因为一件事跌入谷底。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攻下南京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宣布另立中央,同时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内左派人士。紧接着,武汉方面就把亲蒋的杜聿明关了禁闭,准备择日枪决。
要是换上一般人,这时候肯定要怀疑人生了。自从进了黄埔,杜聿明就一直走霉运,到哪都不受人待见不说,还总被军阀坏事,四处碰壁。明明是一个大好的爱国青年,却被人误解,眼看小命不保。好在他从未忘记初心,又带着一股西北人的“固执”,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
也许是杜聿明命不该绝,他又找到一个机会从狱中脱逃,一路跌跌撞撞回到南京,见到了蒋介石。老蒋见杜聿明狼狈不堪,眼神却依然清澈执着,非常感动。本来在黄埔的时候,杜聿明并不显山露水,但是他这次的“千里走单骑”着实让蒋介石没有想到,毕竟这一路并不太平。
感动归感动,并无寸功在手的杜聿明还是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多亏张治中念着曾经的师生情谊,委任杜聿明做了自己麾下的一名校阅委会的委员,才没有浪费一个“将才”的好苗子。
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杜聿明成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4队队长,军衔为中校。杜聿明的特长并不是带兵打仗,而是操练部队。经他手调教过的部队,战斗力异常彪悍,后来也都成为蒋介石倚重的主力部队。
1939年3月,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校阅中,代军长杜聿明率领的第5军军事训练成果被评为全国第一。蒋介石非常满意,他将这支部队视为珍宝,除了他本人,其他任何人都无权调动,这也让第5军赢得了“天之骄子”的美誉。
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的第5军做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11月,有“钢军”之称的日军第5师21旅团相继攻占南宁、昆仑关等地。“钢军”实力不容小觑,竟然让蒋介石派出自己的“亲兵”第5军应战,要求他们不计代价,夺回昆仑关。
杜聿明领命之后,不敢懈怠,立即对敌方部署进行了一番侦查。昆仑关本就地势险要,扼守此地的板恒师团第21旅团还在关隘两侧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一旦开战,就会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正常的打法战损太大。
杜聿明并非泛泛之辈,一番思考之后,他有了两个对策:
一是“关门打狗”,先拿下关口外围防守相对薄弱的日军堡垒和高地,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
二是“围城打援”,两个师在正面给敌人压力,主力部队在敌人援军的必经之路设伏,聚歼敌人的援兵,跟日军打消耗战,等到他们弹尽粮绝的时候,昆仑关不攻自破。
杜聿明这两招刚好切中兵法的要义,攻城战当中,守方拥有地理上的优势,如果硬碰硬,进攻方的战损一定更大。但是守方也有顾虑,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物资补给是否充足,还有援兵能不能及时赶到,任何一点出了问题,守方就将面临“坐以待毙”的局面。
12月18日,战斗打响,杜聿明亲临前线指挥。一方面,负责正面强攻的部队作战异常勇猛,把“佯攻”的戏演得有点过了头,居然一口气占领了大部分山头阵地;另一方面,杜聿明安排的打援部队占领了公路桥,切断了昆仑关日军的退路。
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本以为固若金汤的昆仑关阵地,在杜聿明的第5军面前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他不由得仰天长叹:“我遇到的是比俄国更强的部队吗?”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1939年12月31日,杜聿明攻克昆仑关,全歼21旅团5000余人,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日本的战史也曾惊叹于杜聿明第5军的战力之强大:“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从未出现过。”
1942年1月,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蒋介石以第5军为主力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作战,杜聿明被任命为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入缅初期,杜聿明就在缅甸的斯瓦河岸,以不足万人的22师抗击日军5万之众,杀敌4500人,而我方仅伤亡1500人,创造了著名的斯瓦逐次阻击战。
只可惜后来因为决策层的失误,加上杜聿明机械地执行蒋介石的撤退路线,导致我方部队伤亡惨重。不过蒋介石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杜聿明对自己言听计从,还给他升了官,做了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1945年10月,杜聿明解决了盘踞云南多年的龙云,升级为中将。随后他开始作为蒋介石最器重的学生,统帅着最精锐的黄埔嫡系集团和将领,在东北战区和淮海地区与中国共产党对峙。
10月18日,蒋介石委任杜聿明做东北保安司令官,与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正面对峙。一年后,蒋介石又将他调到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委任他为徐州的剿总副总司令,担任总司令刘峙的副手,负实际指挥的职责。
1948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著名的“淮海战役”爆发。杜聿明为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使尽了浑身解数,只可惜无力回天,最终败在了粟裕和刘伯承的手中。他本人在河南永城陈官庄被俘,时年45岁。
被俘后,杜聿明先被送到解放区接受教育,后来又被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由公安部管辖,是一处专门关押和改造战犯的地点。
杜聿明体弱多病,患有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等慢性疾病,之前还曾经手术切除过左肾。那时候管理员们自己都啃窝头吃,杜聿明却可以吃到“小灶”,经常都能吃到红烧鱼、烧鸡和鸡蛋,还有牛奶喝。
杜聿明可能也想不到自己会在这里受到特殊关照,心里非常感激,对曾经做过的事后悔不已,决心好好学习改造。他每天在教官们的带领下劳动,有空就读书,把《毛泽东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持久战》等书都读了一遍,还非常认真地写下读书笔记,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1949年3月,杜聿明主动要求把自己看书的心得体会和一封“策反”信,交给国民党第88军军长马师恭。信里写道:他通过学习、读书,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最得民心,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自己被俘这些日子受到的“优待”,让他非常感动,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曾经犯下的错。希望马军长不要阻碍共产党统一全国的进程,不要为虎作伥,以免将来背负骂名。同时表示自己要“有赤胆忠心之愿”,要为人民事业“尽心竭力”。
当时马师恭是国民党第七绥靖区副司令,第88军的军长,也是芜湖指挥所的指挥官,是国民党军队的关键人物。他收到杜聿明的“策反信”之后,竟然在渡江战役的关键时刻突然“辞职”,导致88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
因此,我第三野战军得以突破敌方的封锁,顺利渡江,成为百万雄师中的“渡江第一船”,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开了一个好头。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的影响力,同样也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许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魅力”所在,我们从不主张对立,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以强权压倒公理,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更多人的共同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目标会感化每一个爱国的人,无论他的出身有多糟糕,只要端正态度,就是我党团结争取的对象,只要付诸行动,就绝不会“报国无门”。
杜聿明在功德林找到了久违的“平和”与“充实”,他的人生终于又有了新的方向,身体也逐渐康复起来。
抗美援朝期间,他还自愿担任缝纫组组长,为战士们缝制冬衣,还亲自下厨炒制便于携带的军粮,为前方的志愿军们送去温暖。杜聿明为每一次传回来的胜利消息欢呼雀跃,他感慨地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太让我兴奋和敬佩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1959年12月4日,经过10年改造学习的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释放。次年7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邀请来华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还特意邀请他作陪。
宴席期间,蒙哥马利开玩笑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今何在?”杜聿明指着陈毅大笑说:“你问他,我都送给他了。”陈毅幽默回怼:“你哪有那么大方,那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杜聿明事后说:“陈毅的话我只认同一半,国民党军队虽然更多,武器装备虽然更先进,但是起码有一半是葬送在自己的手里。蒋介石、国民党不得人心,人民最终选择了共产党,中国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1981年5月7日,77岁的杜聿明与世长辞。杜聿明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光荣的后半生里,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