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皆有时,一部电影的命运,也往往如此。清明档期,本该是阖家欢乐的时节,然而,赵丽颖主演的电影《向阳·花》却遭遇了票房惨败的尴尬。上映八天,票房勉强过亿,豆瓣评分也仅仅6.6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地鸡毛的票房,引爆演技争议
票房低迷是这部电影最直观的困境。与同期其他影片相比,《向阳·花》的成绩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这不禁让人疑问: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仅仅是因为档期竞争激烈?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更让人意外的是,央视电影频道竟然邀请犯罪心理学教授对影片进行了犀利的点评,而教授的评价,直接将赵丽颖的演技推上了风口浪尖。
教授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他肯定了电影关注刑满释放女囚底层生活和女性相互救赎这一题材的价值,认为其立意较高,给了9分。但是,他对影片的具体表现方式却毫不留情地提出了批评,只给了3分。
教授指出电影存在“消费女性苦难”、“伪女性主义”甚至“辱女”等问题。那些所谓的“姐妹情谊”,更像是男性视角下的兄弟情义的拙劣模仿,缺乏女性之间细腻的情感表达。 难道,我们真的需要通过消费女性的苦难来博取关注吗?这真是我们想看到的女性题材电影吗?
教授还特别提到,影片中存在明显的“男凝”视角,缺乏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使得角色显得扁平化,缺乏真实感。 赵丽颖的演技,也成为了众矢之的。教授认为,她在片中的表演浮夸、虚假,缺乏细节和情感的层次变化,与她在《第二十条》中的精彩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无疑是对其演技的一种否定。
粉丝的呐喊与反思的必要
教授的评价一出,便引发了部分粉丝的不满和攻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批评的声音。与其一味地维护偶像,不如理性地看待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赵丽颖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她需要做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演技,呈现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用作品说话,而不是用粉丝的维护。
导演的责任,以及对“女性题材”的思考
诚然,演员的演技很重要,但一部电影的成功,导演的责任不可忽视。冯小刚导演在《向阳·花》中,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底层女性的生活状态,导致电影缺乏真实感和共鸣。 他只是借用了“女性题材”的噱头,却没有真正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现女性的力量与韧性。 这也反映出当前一部分“女性题材”电影的通病:借用“女性”的标签,却缺乏真正的女性主义内涵。
我们真的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吗? 或者说,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 或许,电影创作需要回归到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票房和话题度。
《向阳·花》的失败,或许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好的电影,不只是靠明星阵容和华丽的制作,更需要真诚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电影,能够真正尊重女性,展现女性的魅力和力量,而不是简单的消费和利用。
你对《向阳·花》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