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建国任副国级,知晓志愿军胜利,老泪纵横

浮生若梦红尘 2025-01-01 10:11:21

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历经了清朝的兴衰、更迭的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任职副国级。

这样一位穿越三个时代的传奇将军,在听到志愿军胜利的消息时,不禁老泪纵横。

他为何能任职副国级?又为何在得知志愿军胜利后泪流满面?

求学之路

1869年,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正式招生,这是清廷为了打造现代化海军而设立的航海学校,专门培养驾驶和操舰人才。

出身福州名门望族萨家的萨镇冰,尽管才10岁,但还是在家人的鼓励下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正式成为该学堂的一名学员。

进入学堂后,萨镇冰并没有因出身名门而骄傲自满,而是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

学堂里的训练是艰苦的,尤其是航海课程,涉及到复杂的天文测量和操舰技术,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悟性。

每次实操时,萨镇冰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罗盘,仔细计算航向,就连最难掌握的风帆调整,他也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

1872年,萨镇冰以优异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分配到“扬武”练船上实习。

一次风暴中,当许多见习生都因为晕船而无法正常工作时,萨镇冰却沉着冷静地调整风帆,并协助测算海流的方向,为船长指明了航线。

这次表现让船上的教官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有大将之风”。

但萨镇冰的志向远不止于此,当时中国的海军技术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能够学到更加先进的知识,他刻苦钻研英语,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国深造。

1876年,萨镇冰被选为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之一,远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临行前,他站在马尾港口的甲板上,默默发誓:

“我一定要学有所成,把最先进的海军技术带回祖国!”

在英国的日子并不轻松,萨镇冰却迎难而上,在英舰实习时,他常常主动请缨,站在最危险的船头观测海况,或深入舰舱了解蒸汽机的运作原理。

三年的留学生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不仅掌握了驾驶、天文定位等技术,还学会了舰队战术布阵的理论。

可在学成归国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与英国强大的海军相比,祖国的舰队仍显得落后不堪。

要改变这一切绝非易事,但他仍坚信,只要努力,总能看到希望,带着这样的信念,萨镇冰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为振兴海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甲午战争

1894年的夏天,35岁的萨镇冰站在战舰的瞭望台上,他的身后是满载着期望的战士们,而远处的天际线隐约可见几艘日本舰艇。

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战斗——不仅关乎清朝的存亡,更关乎中国是否能够在列强的环伺中挺直腰杆。

萨镇冰的心情如同这片海域的风浪般沉重,当初刚被调往北洋水师时,他本以为,留洋归国的知识和经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可以用自己所学的先进技术为祖国的海防撑起一片天。

可眼前的现实却让他心寒:舰队中的火炮早已陈旧不堪,弹药储备也寥寥无几,甚至连舰艇的维护经费都被层层克扣。

他几次提出需要补充武器装备,却始终得不到回应,他决定写一封奏折,将舰队现状如实禀报朝廷。

他在书房里挑灯夜战,用最恳切的语气请求拨款修缮装备、添置弹药,可几天后,他等来的不是批复,而是被退回的奏折。

原因竟是经费早已被挪作他用——朝廷为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筹备庆典,海军的拨款无一例外都被征收了去。

听到这个消息时,萨镇冰愣了许久,随后猛地捶了下桌子,怒道:“国不保,何寿可庆!”

怒归怒,战争已经迫在眉睫,萨镇冰不能坐以待毙,他开始亲自带领舰队进行高强度的海战演练,不断模拟可能的战术。

结果就在战争即将爆发之际,他因一次行船失误导致战舰搁浅,随即被降职处分,导致他错过了关键的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表现虽尽力而为,却终因装备落后、战术保守而惨败。

战友的牺牲消息陆续传来,萨镇冰痛苦不堪,他最敬重的邓世昌,为了掩护友舰冲锋,驾着“致远”号毅然撞向敌舰,最终英勇殉国。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萨镇冰彻夜难眠。他翻来覆去想着,如果自己能上战场,是否能改变一些结局?

可这样的惨败早已埋下伏笔,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扭转。

就在他仍为黄海海战的失败深深自责时,1895年,日军步步逼近威海卫,清廷命令他驻守刘公岛。

站在刘公岛的炮台上,他看着日军舰队逼近,对士兵们说:

“列强的船坚炮利曾让我们屈辱,但今天我们只能靠自己,用尽一切力量保护我们的土地!”

那段日子,刘公岛上仅有的几门老旧炮台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昼夜不停地对准日军舰队。

敌军的舰炮雨点般地砸向岛屿,炮弹将炮台炸得满目疮痍,萨镇冰没有后退一步,他和士兵们一样守在第一线,每日指挥战斗,调整战术。

可双方实力悬殊,仅仅十余天后,刘公岛就陷入了弹尽粮绝的窘境,萨镇冰被迫撤回清廷的指挥范围。

随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从此,他对清廷彻底失去了信心。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暗下决心,尽管当下环境无望,但总有一天,他会找到另一条路,让自己的所学真正为国家所用。

民国风云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大清帝国千疮百孔的身躯终究撑不住了。

52岁的萨镇冰没有急着表态,他选择了观望。

不久之后,袁世凯邀请萨镇冰加入内阁,出任中华民国的海军部长,萨镇冰几经思考,最终选择接受。

当时的民国海军处境艰难,萨镇冰上任后,立刻开始整顿海军,不仅合并了南北洋水师,还亲自设立了商船学校,为海军培养后备力量。

他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民国海军开始初现生机,可就在这时,袁世凯妄图称帝的举动让刚刚初具雏形的民国再次陷入混乱。

地方军阀四起,中央政府威信扫地,面对这样的局面,萨镇冰感到无比失望。

他曾试图劝阻袁世凯放弃帝制,可他的劝告没有被采纳,失望至极的萨镇冰最终选择辞去海军部长一职,彻底退出政坛。

离开官场后的萨镇冰回到了家乡福州,他决定从最基层入手,亲自为百姓做些实事。

他听说福建南港因为战乱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亲自带头筹集粮食和物资,为灾民发放救济金,协调地方官府划出一片土地,搭建了简易的房舍。

他还专门设立了孤儿院,将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安顿下来,还请来了老师为他们授课。

除了救济灾民,萨镇冰还将目光投向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南港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他亲自勘察地形,带领工匠们修桥铺路。

在他的努力下,南港与周边的乡镇终于有了一条连通的官道,萨镇冰的这些行动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为民请命”的真实形象。

1930年代,日军的侵略华夏大地时,萨镇冰尽管年事已高,仍然奔走于福建各地。

他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并且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大量物资支援抗日队伍。

虽然他离开了政坛,却从未离开百姓,在之后十多年里,他始终扎根基层,为当地百姓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表彰萨镇冰的贡献,邀请他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及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

收到任命通知时,萨镇冰思考了整整一夜,最终决定:纵使年事已高,仍要用余生为百姓出一份力,于是他接受了任命。

到了北京出席政协会议时,萨镇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

“萨老将军,您为国家奔走一生,如今总算可以看见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这一句“人民站起来了”让萨镇冰的心头一震,这是他等待了一辈子的局面。

新中国的成立并没有带来世界的安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作战。

萨镇冰让人从报纸上读给他听最新的战况,尤其是志愿军的动向。

1951年初,当志愿军在三场战役中胜利,将美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的消息传回国内时,萨镇冰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禁老泪纵横。

这场胜利对萨镇冰来说,不仅是朝鲜战场的胜利,更是对他毕生理想的圆满。

1952年的春天,萨镇冰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依旧每天坚持读报、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对国家最深沉的期许。

1952年5月,93岁的萨镇冰在福州长寿堂静静地离世。

他的葬礼极为隆重,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发来了唁电,以最高的礼遇向这位爱国老人致敬。

萨镇冰走了,他的一生是爱国者的缩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信念: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政权如何更迭,百姓的福祉与国家的尊严永远是最重要的。

如今,他长眠于福建的大地,而他曾经满怀的希望,早已随着新中国的崛起,化作了现实中的光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