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标准化神器,个性化短板
说到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它最拿手的就是生成内容——特别是那些“对”的内容。这里的“对”不是说绝对正确,而是“好用”、“专业”、“像那么回事儿”。比如,公文、合同、通知、说明书这类东西,通常不需要太多个性,只要全面、没毛病就行。AI在这些领域简直是神器,就像编程一样,你只关心功能实现,代码好不好看无所谓。
当然,AI生成的内容还是得你来把关,但正确的用法是以AI为主、以人为辅。你只需要明确需求:写什么、以什么角色或风格写、目的是什么、给谁看等等。AI甚至能帮你写小说里的文言文书信,或者生成乾隆年间北京城中档餐馆的菜单。AI生成的内容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但肯定比你更接近真实。
2 AI:填补空白的高手,但别指望它绝对准确
AI能帮你填补创作中的空白,让内容显得更真实、更正式,但你不能把整个写作都丢给它。读者想看的是“你”的东西,而不是AI生成的一堆无聊的长篇大论。如果你让AI写了一篇长文档,对方没时间读,又用AI提取出你原本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直接发那个简单的意思呢?
写作的核心在于细节和个性化。职业作家必须精确控制每一个字,AI生成的内容只能作为灵感参考,绝不能直接照搬。比如,《金瓶梅》里对明朝社会的细致描写,如果这些内容都是AI生成的,那就失去了意义。作者的价值在于他对中低层生活的深刻理解,而AI只能帮他填补高层生活的空白。
3 AI:你的智囊团,但不是决策者
AI的另一个强大能力是快速阅读信息并总结要点,提出处理意见。比如,有些电子邮件应用会告诉你邮件的大致内容,并建议你如何处理。这就像古代皇帝处理奏折,内阁官员会替皇帝草拟处理方案,皇帝只需看一眼即可。
AI的水平已经超过大多数人,包括很多医生。如果你生活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听AI的建议可能比听当地医生的意见更靠谱。但AI也有“幻觉”问题,它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所以,你得对AI提供的信息进行分类:标准信息可以直接问AI,新信息需要AI联网搜索,本地信息则必须由你亲自提供。
4 AI:能提供建议,但不能替你决策
AI的“幻觉”问题是它最大的短板。它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而且会瞎说。所以,你不能完全依赖AI,也不能完全不信它。你得对AI有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在处理新信息和本地信息时。
AI可以帮助你快速整理信息,但它不能替你思考。读书和学习本质上是你大脑的体验,AI生成的摘要无法替代你从书中获得的深刻认知。同样,AI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但如果孩子本身不爱学习,AI也无能为力。
5 AI:角色扮演高手,但不是独立意志
AI的一个未被充分利用的能力是“泛化”,也就是举一反三,把一套说法“翻译”到不同的场景中。比如,你可以让AI用中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讲解一个新概念,或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它的意思。
AI甚至可以帮你算命,结合生辰八字和具体专业,给出建议。当然,算命并不科学,但AI的泛化能力确实让人惊叹。它能把理论精髓应用到任何具体场景中,这是人类难以做到的。
6 AI:最大的问题——它不是你
AI擅长角色扮演,你可以让它扮演任何人,但它并不是人。你可以让AI扮演论文审稿人、学者,甚至女友或男友,但它只是在完成角色设定。AI的输出是监督微调、强化学习和提示语设定的结果,它只是在尽力提供符合人类期待的答案。
AI是强大的工具,但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是你。它不能替代你的个性化表达,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绝对准确,不能快速编程你的大脑,不能承担决策责任,不能自动了解你所在的场景,更不能取代人的独立意志和真实体验。
结语:AI是工具,不是替代品
AI能生成标准化文本,但不能替代你的个性化表达;它能填补知识空白,但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绝对准确;它能加速信息整理和筛选,但不能快速编程你的大脑;它能提供决策建议,但不能承担决策责任;它能模拟对话、扮演角色,但不能取代人的独立意志和真实体验。AI是强大的工具,但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