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大将粟裕为何仕途不顺?陈赓:不受欢迎的两种人他都占!

不急不躁文史 2024-12-06 03:21:58

1955年在庄严而又神圣的授衔仪式上,那些为新中国建立付出了血与汗的将军们得到了迟来的军章,在这千余名将领之内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最为引人瞩目,尤其是在主席、总理等人已经决定不参加授衔仪式评比后,这样的殊荣也更让人期待了。

作为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在当时有不少老战友认为凭他的军功应该获评元帅,毕竟淮海战役的胜利就连主席都曾夸赞到粟裕当居首功......

授衔仪式之后,原来的常胜将军仕途却频频不顺,就连陈赓也说:“粟裕可是把两种最不受欢迎的性格都占了。”

面对昔日挚友的一番诚心相告,粟裕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那么百战百胜的粟裕在仕途上究竟为何不顺?陈赓说的两种人格又是哪两种?

淮海战役

粟裕的威名大振要从淮海战役说起,虽然前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做出不少贡献,但是相比于基本奠定胜局的淮海战役来说,前面的还是太过小打小闹,而且此次战役中国共双方累计出兵超过了140万,粟裕能在如此的关键中啃下硬骨头,属实配得上“战神”称号。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向中央发出密电,对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取得的辉煌胜利背后带来的问题作出了详细阐述。

尤其是敌方开始收缩防线,执行防御战略,敏锐的粟裕发现了敌军的变化,在9月下旬向中央请示,建议发动淮海战役。

在粟裕的一番建议中,明确表示发动淮海战役不能仅仅依靠三野,中野等部队也需要全力配合,正是这封电报让毛主席成立了五人指挥小组,解放军初步掌握了战局主动。

有了前期粟裕战略战术的制定,再加上解放军队伍的英勇作战,淮海战场上解放军队伍很快占据了优势。

在第一阶段的战役中,黄百韬部队几乎就没有做顽强抵抗就被打垮,这让解放军内部对战役的取胜十分看好,很多将领对黄维部队也开始了轻视。

但正所谓骄兵必败,一次会议上粟裕深色凝重的说道:“黄维部队要比黄百韬部队更加难打,如果黄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顺利汇合,这场战役我们就不好打了,可以说和黄维兵团的一战是淮海战役的风向标。”

在粟裕的建议下,解放军立即抽调了大量兵力围剿黄维兵团,在一周多的战役中,粟裕几乎是全天都住在指挥室,时刻关注着战场时局的变化,这才有了后来战役的全盘胜利。

对于粟裕来说,淮海战役是他的成名之作,但是在建国之后对于各方媒体的采访,粟裕却始终不愿意再提起这段往事。

面对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粟裕对淮海战役前夕自己的一系列举措并未自豪,更多的是一种释怀的放松。

粟裕说:“淮海战役的提出我是冒了极大风险的,在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直是胆战心惊,冒着风险的斗胆直呈,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结果是什么样。”

也正是这次战役的成功让粟裕“战神”的称号名留青史,也难怪主席要称他为“淮海战役的首功”了。

1955年授衔仪式

不过粟裕在军事上虽然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但是在政治上却稍显有些稚嫩,尤其是在建国之后,这种变化让他前后的反差也更加明显了。

1951年11月粟裕接受中央任命成为第二副总参谋长,他的顶头上司是以前的老战友聂荣臻元帅。

在粟裕出任副总参谋长之前,正是抗美援朝主战官选择的关键时期,而粟裕当时正因为身体原因进行疗养,可以说这也间接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当时毛主席让他每半个月汇报一次军队工作,因为空军海军正值发展过程中,所以主席对此也十分重视。

聂荣臻和粟裕两人一商量,寻思到现在刚刚建国不久,国家内外事务太多,还有朝鲜战场主席需要操劳,还不如完全汇总到聂荣臻处,等有时间一起向主席汇报。

但是知道消息后的主席却十分不高兴,就说了一句:“你们总参谋部的报告越来越少了,党政系统的工作一大堆,你们可是什么都没有啊。”

粟裕听到主席这么说知道这里面有了一些误会,便写了一封检查报告直接给了主席,还把问题全揽在了自己身上。

本是从工作角度出发但却弄巧成拙,粟裕写检查一事完全没跟聂荣臻商量,主席看完他的检查后回复道写的很好,并批评了聂荣臻等人。

如此一来虽然他动机是好的,但造成的结果却有些尴尬,尤其他越级汇报又犯了大忌,不仅让聂荣臻等参谋部领导陷入被动,更让人对他颇有微词。

但凡事对事不对人,尽管粟裕这次的主动承认错误让很多人因为他的原因遭到了不必要的批评,但是大多数人都和他从抗战时期一同经历过生死,没过多久就在互相吐槽中忘却了这件事。

后来粟裕在调离总参谋部时,各位战友和同仁还十分不舍,由此也能看出粟裕的工作能力是值得人们认可的。

虽然工作的方式方法稍有欠缺,但是也绝没有坏心思可言,所以在1955年9月的授衔仪式上,粟裕成为了10大将的第一人选,在军内的地位仅仅比朱老总、彭老总等10人要低一些。

不过官阶职级越做越高,可他却始终用当时打仗时的思想和做派来工作,这也就造成了他在建国几十年后仕途一直不顺,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政治意识太薄弱了。

晚年的结局

粟裕的人生转折点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这一年官拜大将的他也开始在工作上屡次犯错而遭受批评。

首先便是1955年6月时的解放金门事件,其实早在前一年中央军委就提出关于解放金门、马祖岛等地的军事战略日程。

1955年初,浙江一带的逐渐解放让粟裕作出了先打马祖岛,再打金门的战略部署,其实这步举措是正确的,也得到了彭老总等人的支持,但在南京军区的相关研究部署中,对马祖岛的作战计划却遭到了粟裕的强烈反对。

在一次会议中,粟裕遇到了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两个人详细诉说了战争前的后勤部署情况,并做出对北竿塘和南竿塘的详细作战安排。

但当时的记录人员却没记清楚,这就导致回到福建后皮定均拿了一份错误的战略部署给了作战科,福建军区经研究后觉得这么做太过冒险,于是便由叶飞直接汇报给了彭老总。

后来彭老总汇报给了毛主席,主席听完汇报当即批评了粟裕的作战策略,但是粟裕却说这是会议人员没记清楚,虽然写了检讨书,但是却让毛主席觉得他是在推卸责任,间接的造成了主席对粟裕的误会。

还有一次是在访问苏联时期,作为天生的军人,粟裕对其他国家国防建设和军队职责划分也十分重视,在与苏军参谋长会晤时,粟裕就曾向对方提出过这个问题,不过这毕竟属于军事秘密,对方也就简单说了两句含糊过去。

没想到粟裕一直追问这也让当时的谈话有些紧张,等从苏联回国后,粟裕的这一行为收到主席和总理的严厉批评,虽然他没有别的想法,但是外交无小事,粟裕这种粗线条的政治思路也没少让他走弯路。

就连他十分要好的战友陈毅都说道:“粟裕的身上有两种让人不喜欢的特质。”

当粟裕问起他什么意思时,陈赓也略有无奈的说道:“自古以来处境最危险最不受人欢迎的人大多有两种性格,一个是非常能干战功卓著的,一个是对上级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示好,你恰恰这两点都占了,你说你让不让人讨厌。”

粟裕对陈赓说的这番话再过认同不够,毕竟在粟裕嘴边经常挂的一句话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也知道陈赓的话虽然多少有些不中听,但从这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自己很多时候办什么事也确实考虑不周,这也就造成他后半生仕途一直平平稳稳没有什么傲人建树了。

尽管在晚年政治仕途并未达到自己的期望,但不可否认的是粟裕将军仍然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退居二线之后,他仍在时刻关心着国家建设和民生发展的一系列工作,在他身上也体现着老一辈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史料来源:[1]张雄文: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J].同舟共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