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国家建设如火如荼,容不得片刻松懈。空军司令员马宁被免职后,张廷发临危受命,接过重担。
他15岁参军,是枪林弹雨中熬出来的红军老兵,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担任空军司令期间,他一干就是八年。
这八年,正值空军转型的关键节点。技术滞后,装备紧缺,思想更新迫在眉睫。
张廷发实打实地推进体制改革,夯实训练制度,狠抓战备能力。
这是他的高光时刻,也是空军脱胎换骨的阶段。
风浪一浪接一浪,他站稳了,也带着空军挺了过来。
“胜利最多、士气最足、发展最大”在那个兵荒马乱、山河动荡的年代,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悄然告别了沙县夏茂镇的家门。
他只带着一腔热血,走进了红军队伍。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的张廷发。

他出身寒门,家里是做银活的,手艺活养家糊口。
他自幼聪慧,曾在县级国语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也早早学会了用手艺贴补家用。
天资聪敏之外,还有一股天然的领头劲儿:哪怕只是跟伙伴上山砍柴,也总能安排得井井有条,砍的、捆的、挑的,各司其职。
他不是天生的将军,但总像天生懂得带人。
1928年,党在沙县秘密设立支部,革命的火种悄悄蔓延。
到了1933年,红军进入夏茂,苏维埃政权建立,彭德怀率部扩军。
他没有犹豫,直接报名参军,地点就设在他家对门的教堂。
从此,这位少年翻开了自己真正的第一页。
他被编入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七团,从新兵连一路干到营部参谋。

不到两年,就随部踏上了漫长艰险的长征,在战火与饥寒中锤炼意志,担任团通信主任,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能员干将。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辗转太行山,担任八路军129师通信、作战等多职,参与百团大战,经历大大小小无数反“扫荡”战斗。
战场不信年龄,也不讲情面,他靠着一线指挥经验步步晋升,最终成为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带兵打下道清、安阳、邯郸诸战,在对日正面交锋中打出了一张极硬的军功牌。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作战在最前线。
从晋冀鲁豫纵队参谋长,到大别山支队司令,再到桐柏军区汉南指挥部主要负责人,他几乎每一职都肩挑重任。
收编民变武装、剿匪安抚、整合地方政权,他样样不落。
刘邓大军南下,他是那支前锋部队中最稳的“定盘星”。
小平同志在报告中这样评价张廷发所带的三军分区:“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

1949年,解放在即。
他受命任襄樊地委书记,兼任军分区司令与政委,肩负三项任务:剿匪、土改、建政。
这是扎进泥土、直面复杂局势的实战。他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新中国刚刚成立,外患未平,空军尚处初建阶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廷发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1军副军长,奔赴朝鲜战场。

1953年初,他从战火纷飞的前线归来,随即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空军第一副参谋长,直接分管作战工作。
1955年冬,国务院拍板:开通北京至拉萨航线。
任务交给了空军,工期仅九个月。
这是对空军组织、技术、调度、保障等系统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
而这项挑战,张廷发负责统筹。
从地图上看,那是一条横穿“世界屋脊”的航线。
航程穿越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当时空军使用的是螺旋桨运输机,动力有限,飞行性能更难适应高原复杂气象。
选机场、定航线、配装备、建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争分夺秒,不容失误。
1956年2月23日,空军司令部发文,刘亚楼签字,张廷发主导。
文件直送国务院、国防部、总参,明确任务内容:选址拉萨机场,规划航路,选择适型机型,整修中间保障节点,统筹各类保障系统。
要飞,就得先把天打开。

试航开始于3月中旬。
19日凌晨,杜-4运输机满油起飞,西宁至玉树段作为首段验证航程。
为确保数据准确,张廷发亲自调度领航科长张执之随机同行。
从航向到地形,从山脊标高到风速流向,全靠眼观和仪器双重记录。
前后四轮飞行,逐段确认地貌、气象和飞行路径,最终锁定拉萨航线。
4月3日,杜-4飞机飞越念青唐古拉山口,首次抵达拉萨上空。
这是中国空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高原通航,从此成为现实。
4月12日,张廷发率队赴西安,组织阶段性总结。
会上,他清晰指出:西宁起飞,玉树为中转,航路穿越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最终抵达拉萨,这条路线地形最为合理,标高较低,飞行安全性较高。
更重要的是,地标、方位、距离等基础资料,已基本摸清,为后续常态化飞行提供了可行依据。
十天后,4月22日,拉萨街头,人声鼎沸,彩旗招展。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在此召开成立大会。正午时分,一架杜-4飞机盘旋于会场上空,撒下五彩传单。
群众抬头望见,是“天兵”来了,山城一片沸腾。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在即,中央代表团团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决定乘飞机返回北京。
这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试飞。
问题随即浮出水面。玉树至拉萨航段尚未完全通航;而作为临时起降点的当雄机场,跑道尚未完成碾压,净空条件复杂,地势不平,能不能降?
降下去后,还能不能再飞起来?没有人敢贸然下结论。
更棘手的是飞机问题。C-46因缺乏维修设备被迫退出,伊尔-12尚需改装,能否适应4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仍是未知数。
张廷发心知肚明,风险大、压力更大。

一次失败的试飞,不仅意味着任务中断,还将直接影响中央领导的返程安排。
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空军司令部下令:5月25日至30日,必须完成伊尔-12在当雄机场的试飞。
油料、电源、氧气、滑油等地勤保障,要求一项不落,全部提前到位。
张廷发亲自盯紧,调度空十三师和所有相关单位,全力备战。
终于,1956年5月26日清晨6点20分,副师长韩琳驾驶伊尔-12运输机从玉树起飞。
三个小时后,飞机首次降落当雄机场。滑跑距离长达3000米,是平原机场的四倍。随即又进行了起飞试验,离地用时50秒,比常规时间延长三倍。
这次试飞,标志着高原航线真正具备了运营条件。
试飞成功后的两天里,又有三架飞机先后完成当雄航段验证。至此,西宁—拉萨的高原通道,终于全面打通。

国防部长彭德怀当即下达嘉奖令:空勤与地勤人员克服极端困难,打破空中禁区,完成试航任务,创造我国航空史奇迹。
消息传至陈毅驻地,他欣然召见韩琳,语气真挚又带着几分感慨:我们在这里已驻足一个多月。如今航线贯通,这是西藏建设的重要起点。党中央、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现在,是空军打通了这条线,我们也可以返京报告工作了。不过——还得看空军的安排是否同意。
5月30日,空军再次致电陈毅。
电文明确:相关导航点已完成准备,张廷发将亲赴西宁坐镇指挥。周总理批示,须在该航线往返飞行一至两次,确保绝对安全后,中央代表团方可乘机离藏。
不仅如此,空军还建议:陈毅应乘坐第二批次的飞机返程,由韩琳负责驾驶,确保稳妥。
张廷发接令后,当日即赶赴西宁。

下飞机后顾不上片刻休息,立即听取兰州军区空军与空十三师的汇报,逐项检查飞行方案、保障部署、应急预案,一直忙到确认无虞。
5月31日,清晨,当雄机场再次开启。
陈毅、副团长等一行分乘三架伊尔-12飞机,平稳起飞。
中午时分,全部安全降落西宁,旋即经兰州返抵北京。
不到一年后,1957年1月,中国民航局正式开通北京—包头—西宁—玉树—拉萨航线。
这条航线连接起祖国与“世界屋脊”的通道,是国家主权、军事能力与统筹力量的历史性象征。
接任空军司令员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张廷发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张廷发出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那是人民空军刚刚起步的阶段,装备有限,经验稀缺,人才稀缺。
他临危受命,投身建设体系、理顺机制、强化战备,在初创期的空军建设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随后的时期里,他遭受冲击,被迫离岗,到农场劳动。
直到1973年,他终于等到恢复工作的通知,重返空军任副司令员、党委第三书记。而妻子也在他的鼓励下逐步康复,重新回到了医院岗位。

1975年,军队形势依然复杂。
张廷发再度被委以重任,升任空军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
在全面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他用稳准的节奏和极高的政治觉悟,守住了空军的基本盘。
1977年,他接替马宁,出任空军司令员,旋即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
这是人民空军面临重大转型的关键时刻。
按照小平同志的战略部署,他着手整顿空军。
从人事制度到训练体系,从作风整治到技术更新,几乎事无巨细。
他用一种近乎“打硬仗”的态度清理积弊,推动空军走上现代化正轨。
其成绩,时人皆知,军内有目共睹。

从空军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看,当时他已是“长者”。
身体有旧伤,病痛时常发作,但他始终精神饱满,节奏紧凑,做事雷厉风行。
他身上那股子“拼命三郎”劲儿,令人钦佩,也让人安心。
同年,他前往广西视察部队。阅兵当天突遇暴雨。
有人建议延期,他当场否决:“既然定了,就不能变。大雨反而能锤炼意志。”
他亲自站在雨中,坚持完成检阅。部队官兵全场肃然。
几个月后,他又到成都部队调研。

天气湿热,战士们身着的确良军装、脚踩解放鞋,汗如雨下。有人劝他移步树荫讲话。
他摇头拒绝,坚持站在烈日下与战士同列,说完话时,衣襟尽湿。
担任空军司令员期间,他统筹完成了多项国防大项任务,包括首次战备训练汇报演练、边境自卫反击战、华北实兵对抗演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等。
这些关键节点,空军没有掉链子,反而越战越稳。
1985年7月,张廷发退休,按照军队高级领导的标准享受相关待遇。
1988年,他被授予一级红旗功勋荣誉章,军功得到国家正式褒奖。
2010年3月25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一生战斗,一生坦荡。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投身空军建设,成为又一位人民空军的高级将领。
参考资料:空军司令员张廷发的“非常岁月” 慕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