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群体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8个信号很明确

诗槐聊健康 2025-04-15 18:28:37

小张,32岁,是广州一家酒吧的驻唱歌手。夜幕降临,他抱着一把吉他,在昏黄的灯光下唱着民谣,台下掌声不断。生活看似自由惬意,可小张有个秘密藏在心底——他曾有过几次高危行为,每次回想都让他心惊胆战。年轻时,他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新闻里那些病例像另一个世界的事。可最近几个月,他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

起初,小张以为是工作太累。他经常发烧,体温不高,但反反复复,吃了退烧药也不管用。脖子上还摸到几个肿块,像小豆子似的,摸着不痛,但总让他不安。更奇怪的是,他体重莫名下降,裤腰带都松了一个扣;嘴里还老是溃疡,吃东西像受刑。最让小张害怕的是,他最近老觉得疲劳,嗓子也老是干痛,晚上睡一觉醒来,身上还冒出些红疹子,挠一挠就没了。他甚至发现自己拉肚子好几次,稀得像水,折腾得他没力气上台。

那天,酒吧休息时,小张刷手机,看到一篇科普推送:“艾滋病早期,身体有这些信号!”他点进去一看,吓得手心冒汗——自己的症状,好像跟文章里讲的“对上了号”。他想起几年前那次不安全的亲密接触,心跳得像擂鼓。第二天,他鼓起勇气,偷偷去了医院的感染科,做了HIV检测。等待结果的几天,小张连觉都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万一”的念头。

像小张这样,因为身体异常而开始警惕艾滋病的人,其实并不少见。艾滋病,这个听起来遥远又沉重的名字,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狡猾”。它潜伏在身体里,悄无声息,却可能通过一些信号暴露踪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些群体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以及身体发出的哪些信号,可能在提醒我们:HIV正在靠近。

艾滋病的“隐形威胁”与身体的“求救信号”一、为什么艾滋病如此“狡猾”?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是一种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数据,全球约有4000万人感染HIV,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且呈上升趋势。更可怕的是,HIV感染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感染多年却浑然不觉,等到发现时,已进入艾滋病期,免疫系统几近崩溃。

HIV的“狡猾”在于它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数月,长则十几年。它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悄然攻击CD4细胞(免疫系统的“指挥官”),让人体逐渐失去抵抗力。早期,HIV感染可能引发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到了后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接踵而至,治疗难度骤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医生说:“艾滋病不是绝症,但拖延是它的帮凶。早发现、早治疗,患者能活几十年。”

二、3大群体,艾滋病的“高危目标”

并非所有人都容易感染HIV,但某些群体由于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成为高发人群。小张的经历,其实和这些群体的风险息息相关:

高危性行为人群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多次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或与HIV感染者发生亲密接触,都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性传播占中国HIV新发病例的90%以上。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MSM),因生理结构特点,感染风险更高。小张的几次“冒险”,就属于这一类,他事后才意识到,安全套可能是救命的“护身符”。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或注射器吸毒,是HIV传播的“高速通道”。血液传播效率极高,哪怕针头上有微量病毒,也可能导致感染。《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研究显示,全球约10%的HIV感染与吸毒有关。幸好小张从不碰毒品,但他有个朋友就因为吸毒染上HIV,让他至今后怕。性工作者及其客户性工作者因职业特点,接触高危人群的机会多,且安全措施常被忽视。他们的客户同样面临风险。国家卫健委报告指出,部分地区性工作者的HIV感染率高达5%-10%。小张虽然不是这一群体,但他常在酒吧混迹,见过不少“夜场故事”,深知这种环境的风险。

这些群体并非“罪人”,只是生活方式或环境让他们更容易暴露在HIV面前。关键是,了解风险,及时防护。

三、身体的8个信号,可能是HIV的“预警”

小张的症状,其实已经透露出HIV感染的蛛丝马迹。医生总结了HIV感染早期常见的8个信号,提醒大家要高度警惕:

反复低热,挥之不去HIV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急性感染期,常伴有低热(37.5-38℃),持续数天到数周,退烧药效果不佳。小张的发烧就是这样,断断续续,让他以为是“感冒没好”。淋巴结肿大,摸到小硬块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的淋巴结无故肿大,摸起来像黄豆大小,通常不痛。这是HIV攻击免疫系统的“证据”。小张脖子上的小肿块,让他第一次感到“大事不妙”。体重骤降,莫名消瘦HIV感染会导致代谢异常,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5%-10%,即使饮食正常。小张的裤腰带松了一圈,还以为是“减肥成功”,其实是身体在“报警”。口腔溃疡,反复发作HIV削弱免疫力,容易引发口腔黏膜感染,出现溃疡或白斑。小张的嘴里老是“破洞”,吃辣椒像“上刑”,让他苦不堪言。持续疲劳,精神萎靡HIV感染者常感到极度疲劳,干点活就喘,睡再多也不解乏。小张以前一晚能唱十首歌,现在唱两首就想躺平。皮肤红疹,抓挠即退HIV急性期可能出现红斑或丘疹,多见于胸背部,几天后自行消退。小张身上的红疹来去匆匆,他以为是“过敏”,没当回事。咽喉干痛,吞咽不适HIV感染可能引发咽喉炎,嗓子干痒、吞咽时隐痛。小张老觉得喉咙有“东西卡着”,喝水也不缓解。腹泻不止,稀水样便HIV会扰乱肠道免疫,导致慢性腹泻,便便稀如水,一天好几次。小张的腹泻让他不敢离厕所太远,严重影响生活。

这些信号并非HIV独有,可能与普通感冒、压力或其他疾病重叠。但如果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尤其是伴有高危行为史,千万别拖!

四、别慌!这些情况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HIV的症状容易让人恐慌,但小张一开始也误以为自己“完了”。医生告诉他,良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表现,比如:

病毒性感冒:发热、疲劳、咽痛常见,通常1-2周自愈。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肿大、发热,与HIV急性期很像,但可通过血检区分。口腔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时,嘴里可能长白斑,常见于疲劳或糖尿病患者。皮肤过敏:红疹、瘙痒可能是食物或环境引发。

不过,医生反复叮嘱:“自诊不可靠!”小张这样的“文艺青年”,觉得自己上网查查就能“搞定”,差点因为拖延错过真相。所以,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高危行为后,赶紧去正规医院做HIV检测,别自己吓自己。

五、如何远离艾滋病,守护健康?

小张的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但他已经下定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医生给的建议,简单却实用:

安全第一,防护到位每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将HIV传播风险降低90%以上。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HIV最有效的方法。小张现在包里常备安全套,笑称“安全第一,浪漫第二”。远离毒品,拒绝针头不要尝试任何注射毒品,更别共用针具。WHO建议,吸毒者可通过美沙酮替代疗法戒毒,降低感染风险。定期检测,知己知彼有高危行为后,建议4-6周做一次HIV抗体检测,确认安全。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早期发现HIV并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小张现在每半年查一次,安心不少。健康生活,增强免疫均衡饮食、多运动、少熬夜,能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小张戒了深夜咖啡,每天跑步半小时,精神头儿回来了。结尾:从小张到你,健康从“警惕”开始

小张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忽视。发热、肿块、消瘦、溃疡、疲劳、红疹、咽痛、腹泻,这些信号看似普通,却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别像小张一开始那样,觉得“没事,扛扛就过去了”,更别因为羞耻或恐惧而逃避检测。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拖延。

健康,是生活的底牌。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身体,听听它的“低语”。用好安全套,远离毒品,按时检测,HIV就不会轻易敲门。小张现在逢人就说:“身体有信号,别硬抗!查清楚了,才能活得踏实!”希望你也能像小张一样,握紧健康,活出更自信的自己。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HIV/AIDS流行病学报告》,2024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HIV/AIDS疫情分析》,2023年。

《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HIV血液传播机制研究》,2023年。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