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启用6位AI主播完成新闻播报,且零失误,引发公众对AI冲击传统播音行业的讨论。
一、AI主播的技术与应用
技术进步:AI主播借助语音合成、唇形同步、表情捕捉等技术,能高度还原真人主播形象与风格。像杭州台的AI主播,着装、动作自然,还能模仿眨眼、抬手等细节,央视的“小小尼”“小凡”也能参与国家级盛典播报。
应用场景拓展:从新华社“新小浩”开始,AI主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新闻、手语解说、电商直播等领域。尤其适合处理固定模板内容,如深夜新闻、突发事件报道。

二、 AI主播的优势
高效精准:AI主播能全天工作,对突发新闻反应迅速,播报准确率100%,避免真人主播口误和疲劳。杭州台春节期间就靠AI主播完全替代真人值班。
成本降低:媒体运用AI技术,在标准化播报场景中减少对真人主播依赖,降低人力和制作成本。
三、AI技术的局限
缺乏情感人文关怀:AI主播虽能模仿语音语调,但对新闻内容缺乏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灾难报道时无法共情,访谈中也难即兴互动。
创造力应变力不足:AI依赖预设程序,不能自主创作内容,遇到突发状况难以应对。比如采访对象偏离主题时,AI无法像真人主播那样灵活引导。

四、行业影响与人才转型
播音学生的变化:一些播音专业学生因AI冲击选择转专业或拓宽职业路径。专家称,只会念稿的播音员可能被替代,具备采编能力、跨学科知识的主播更有竞争力。中国传媒大学推出“播音+”培养模式。
教育体系调整:高校要加强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和AI技术应用教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强调培养有深度提问、价值观引导能力的“新闻主播”。

5、未来发展趋势
分工协作:AI承担基础工作,如凌晨播报、稿件配音;真人主播专注深度报道、情感表达。像江西台主持人提到,突发新闻现场应变仍需人类经验。
技术赋能:学者李洪岩表示,AI是解放人力的工具,不是职业终结者。AI辅助下,真人主播能有更多精力创作创意内容,实现人机共赢。
最后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播音行业从业者应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与AI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