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那么蠢,难怪会被骗”

阿美娱乐 2023-09-16 23:07:09

笑到了,一部新片昨天刚上线,各大网站的评论区已经吵(骂)翻了。

有人一星差评,骂骂咧咧“这是诈骗吧?”但另一方面,不少专业影评人给出高分评价,称之为“高级”。

它就是号称第一部杀猪盘复仇电影《鹦鹉杀》。

绝对正/误的事物没什么值得谈的。越是争议之处,越有讨论的空间。

鉴于女性悬疑复仇的题材太过诱人,忍不住一睹为快。

但等浏览了几个情绪最激烈的争议之后,我还是默默地调整了对影片的预期,在进入影院之前多喝了一杯美式来提神振奋。

诚邀大家参与我的观影之旅,好的,来吧!

被骗光血汗钱,

她决定复仇反杀。

严格来说,可以理解某部分网友的愤怒。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明显的类型片。

画面呢,是美的;拍摄美感呢,是有的;情绪刻画呢,是体贴细腻的。

这部片本质上和“痛快”二字不沾边儿,它压根不是致命女人般手起刀落的爽剧,也不是被骗后智商迅速上线,进行周详蓄谋的复仇。

作为反诈骗题材,难以避免会被拿来和《孤注一掷》拿来对比。

诸如:美女荷官在线发牌,新入园后被迫行诈,妄图逃走的人被电击围殴凌虐等等,那些奇观式的呈现和噱头,在《鹦鹉杀》很少。

反而把镜头挪在了受害者身上,看看那些以情感做诱饵的杀猪盘里,被宰杀过后的“猪”们,是如何被困在悲恸无助自暴自弃的情绪中,被洗劫后一无所有甚至欠下累累债务,又是怎样留下创伤性应激,信任被全盘摧毁,从此活在杯弓蛇影的惶恐中。

图源:《鹦鹉杀》预告

女主和女配作为受害者,整体呈现出一种:

在巨大的震惊后被迫接受现实的麻木感,由始至终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死去活来,反而更多的是午夜梦回的无声落泪,像被抽空灵魂的迟钝木然。

完全反直觉,没有戏剧化。

这是整部片重点渲染的地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反诈骗题材的地方,更是最激发网友怒火的地方。

图源:《鹦鹉杀》预告

受害者们的犹豫彷徨确实不够“爽”,但即便再犹豫彷徨,也仍然决定为自己挣回公道的振作,自带韧劲和生命力。

《鹦鹉杀》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各种海岛、大雾、月亮的风景和意象,让它显得潮湿暧昧,但——和白底黑字标注的“悬疑/犯罪”差之千里。

犯罪事实呢,是沾边的;悬疑内容呢,四舍五入几乎等于没有的;逻辑和情节呢,是经不起推敲的。

女主的所谓复仇和反杀的计划,其实非常拙劣,可以说全靠巧合也不为过:

图源:《鹦鹉杀》预告

盲头苍蝇,大海捞针,机缘巧合。

在察觉对方身份后,几乎自报身份,故意打草惊蛇。被男主用爱情诈骗后,她试图照本宣科以肉身作饵,用爱情反杀。

这是一招绝对的险棋,说白了,女主从头到尾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赌徒。

在对方没有暴雷之前,赌了一把。押注自己北漂十年的全部积蓄,赌对方是真心实意的;在识破对方真面目之后,又赌了一把。赌骗子能良心发现,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短短数日相处压根没可能产生什么过命的交情,骗子有太多个可以一走了之的机会。最后的结局她自己都没有把握,几乎纯属意外。

图源:《鹦鹉杀》预告

观众其实就是赌桌旁边看着女主下注,难免被气出个好歹来:“太烂了,满天宣发说是讲杀猪盘,观众才是你们的猪仔对吧?”

滔天的差评和好评,其实可能都没有错。

如同一颗杨桃,横看是棱,切面是星:评价的不同,来源于观影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前者站在纵览全局,全能先知的高台上,因为知晓主题和剧情甚至结局,所以很难不马后炮地对主角下达行动指令、作出价值评判:

“认出骗子直接报警就完了,还扭捏犹豫个什么?这么蠢被骗是活该啊!”

后者是代入局内人视角,切身感受当事人的那些困惑、撕裂、迷惘和阵痛。

如同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迷雾模式,不知道自己会否在毒区中了迷瘴,也不知道会否在下一秒遭受攻击。跟随主人公加入与对手的博弈,无法预测的冒险。

南橘北枳的类型片,

和强目的导向的“功利观影”。

剧情看似魔幻,但这个被杀猪盘后成功反杀的故事,其实源自于真实案例。

2020年9月,王女士在“杀猪盘”的网恋中被诈骗了22万后,即便已经及时报警但跨境找无法追回。

心有不甘的她佯装爱得情深意切,继续与骗子周旋,花费了8个月时间攻破对方心房,将其“钓”出水面。

图源:网络

在骗子以为甜甜爱情终于轮到自己,满心欢喜坐火车来与她面基的时候,王女士开始收网。

事先联络好的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在犯罪嫌疑人露面的时候,将他一举捕获。

图源:网络

电影确实是来源于真实案例的改编,但经过文艺片的氛围加工之后,实战指导价值被弱化了,它不是一个硬核推理,也不是一个反诈指南。

如果放下对“让我学一下她有啥好方法”的执念,只是去感受“我来看看她都经历了什么”,大概更能让观众放弃目的性,感受片子的美感。

但调教观众不是一个好主意,观众也很难会买账。

对于受众狭窄的文艺片来说,如果非要进驻影院,票房似乎已成定局。

要么提炼噱头来做“夸大式宣传”:

比如2019年《地球最后的夜晚》掐着跨年日上映,在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一吻跨年”营销攻势下,无数注重仪式感的少男少女们涌入电影院,创造了将近3亿的票房,迄今仍被观众大骂“诈骗”;

图源:《地球最后的夜晚》

要么坦然接受无人问津然后沉寂的命运,比如大多数湮入尘烟的文艺片。

因为讲真的,在这种情绪阈值无限拉高,被“被3s要露钩子,15s要抛悬念”的快节奏短视频豢养出的观众,已经没有耐心了。

我们的优绩主义思维浸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生抉择,到阶段目标,再到观影口味……统统被彻底扭转。

我们要看1篇文章掌握N个方法论、3分钟了解一部剧、7天学一门技能的速成指南,压根没有耐心泡在文艺片里,看那左右彷徨的主角,在言之无物的场景转场里,挥洒无病呻吟的泛滥情绪。

这也是在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文艺片,进入内地影院门庭冷落,嘘声一片的原因。

图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2021年一部名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文艺片在国外大获好评,获得戛纳金棕榈等多项提名。讲述一个有着高学历和稳定感情的女孩,却一次又一次打破本该前途无量的安稳人生,不断扑腾试错。

她对爱情迷茫,拒绝功成名就男友的求婚,却对一个得过且过的咖啡店员动了心;她对生育迷茫,前脚因为拒绝和前男友生孩子而分手,后脚意外怀孕却打算留下来成为未婚妈妈;她对职业梦想迷茫,不断地换专业和转行,从医学生到心理学,去书店打工再从零开始学做摄影师……

可以说得上脚踩香蕉皮,滑到哪算哪,毫无规划可言。

一直到电影结尾,她也依然是个看起来庸碌没出息的、完全不符合东亚世俗成功标准的普通人。没能升职加薪活成“爽文”,也当不了观众期待的“大女主”。

图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她许多婚恋和择业的重大抉择,放我们眼里堪称“把一手好牌打烂”,在卷生卷死的东亚语境里,是一定会被骂:矫情做作、逃避责任、还没戒奶、文青巨婴的。

根本经受不住那些功利化的拷问:做这个有什么意义?能产生什么价值?对你有什么好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植物还是那株植物,只是土壤不同了。

时刻谨记扣题升华,每个案例都导向结论的是命题作文;艺术这事儿注定需要一些旁枝逸出,一些摇曳彷徨,一些空白和闲笔。

我们的容错度太低了,在无人兜底的成长环境中,经不起这种三分钟热度的无序探索,容不下这种随性散漫的左顾右盼。

过去10年,那些瞧不起体制,叫嚣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年轻人们,已经在批量回归,悬梁刺股地考公考研,寻求“上岸”了。

图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以暧昧,跳脱,混沌,云里雾里,游离晃荡,叙事细碎的文艺电影,无法获得商业成功的原因很简单:

辛辛苦苦在百忙之中挤出来的俩小时,你就给我看这?晦涩沉闷,无病呻吟,毫无逻辑,无聊空洞!

没有了充分的闲暇,就容易对半天不讲重点,提供不了爽感,没有宣教警世意义的作品恼羞成怒。

说白了:大众的观影取向,不一定取决于审美,也可能源自于心态。

但观众又有什么错呢?

大家都是这湍急的时代浪潮中一滴水而已。

站立场,评对错是容易的,但生活复杂之处就在于,或许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双方都不适合。

14 阅读:14654
评论列表
  • 2023-09-18 12:16

    这种剧情能吸引人,因为我们能看到现实中看不到的恶有恶报。

  • 2023-09-18 20:15

    这是广告文吗

  • 2023-09-18 15:31

    李梦?不是耍大牌被封杀了么??怎么又出来了??[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

  • 2023-09-18 16:58

    [得瑟]你们也碰见中间商攻击了?

  • 2023-09-19 06:39

    一边过度宣传博人眼球来拉高关注度,一边却承受不住辱骂而自我标榜成小众片一般人欣赏不了,优秀的很

阿美娱乐

简介:跟着阿美走,每天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