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新船订单差距断崖:韩291艘,日仅186艘,中国令人意外

Talk科普 2025-04-23 12:55:58

曾几何时,日本可谓是占据全球造船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如今,日本的制船业已经被中韩反超。

2024年全年,日本仅获得186艘新船订单,而韩国则获得了291艘船只的订单,那么,我国在上一年获得多少船只订单呢?

日本造船业

作为一个岛国,船只是必备的存在,而如果看日本近代造船业,其起点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讲起。

1853年佩里舰队叩关后,日本在江户末期开始尝试近代化造船,明治政府通过成立造船寮和引进英国技术奠定基础。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造船业加速发展,但初期以维修为主,技术依赖英国,一战后,日本造船业随军备需求扩张。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曾短暂限制其发展,但随后在无条约时代沦为军工业附庸,二战后,日本造船业在政府扶持下迅速复苏。

政府直接立法并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如1950年代出台30多部针对性法律,以财政手段推动产能扩张。

这种计划经济式干预使造船业获得稳定资金流,快速恢复生产设施,也让日本在1956年的时候,不仅建造量位居世界第一,更超越英国造船业,一度占据50%的世界市场份额。

而此后,日本除了造船业出色外,其制造业也很强,世界制造业可以说以日德产品为主,而日本的经济也突飞猛进,一度成为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大国。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日本造船公司两次削减生产设备。

虽然造船业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此后,日本由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灾难,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危机。

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返,在2024年全年,全球新船的订单数量达到2809艘,而日本仅有186艘新订单。

韩国制船业

韩国的造船业和日本的经历很像,但又和日本不一样,因为韩国的造船业说白了就是“抄”,这我们也能理解,毕竟韩国什么都敢去抄。

前面我们也说到,一开始日本的造船技术依赖英国,而韩国一开始的造船技术则完全依赖日本,因为在1910年的时候,朝鲜半岛处于日本的殖民地,主要港口也由日本企业控制。

在日本技术下,韩国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朝鲜战争后,韩国的造船业以维修美军的舰船为主,1960年,韩国启动五年经济计划,但造船业仍受限于技术和资本短缺。

1962年,韩国政府推出《造船工业奖励法》,并通过吸引外资、出口导向政策推动发展,此时,韩国处于第二个五年经济计划,虽然发展规模不大,但为未来打下了基础。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造船业等工业被韩国作为战略行业重点发展,韩国造船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1972年,现代集团郑周永在蔚山建立现代重工,拒绝与日本合资,转而寻求欧洲贷款和技术,两年内建成70万吨级船厂,1974年交付首艘VLCC油轮,震惊国际。

大宇、三星等财阀相继建厂,韩国造船业从散货船转向高附加值船型,并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到第六个五年经济计划期间,韩国在1999年造船业的订单量一度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00年全球市占率超40%。

要说最让韩国得意洋洋的莫过于2020年的那件事吧,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卡塔尔国家宣布要造100艘LNG船,这个大订单一时间吸引很多国家。

据悉,该订单总价值超过190亿美元,而韩国的三大造船巨头强强联手,将这块“肥肉”揽到了韩国手里。

这也足以看出韩国造船业的强势,2024年,韩国全年更是获得了291艘新船订单,不过,在韩国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中国已经接过韩国造船领头羊的接力棒。

中国造船业

如果我们谈论中国造船业的前世今生,那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中国,八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独木舟的存在。

此后,经历了千年发展,这里提到一个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期从先秦到秦汉、魏晋、隋唐、宋元以及明清时期。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中国造船技术达到了鼎盛,宝船规模宏大,领先于世界。

但明清这一阶段,也是由盛及衰的阶段,尤其是在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后,外资船厂凭借特权垄断中国市场。

清政府虽于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开启近代造船业,但受制于外国技术与资金,发展缓慢。

民族资本船厂因设备简陋、产业链薄弱而举步维艰,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造船业已远落后于世界,但我们愣是靠着一股劲儿,将造船业打造为世界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造船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苏联技术援助,重点修复和改造旧船厂,初步建立现代船舶工业基础。

1960年,随着苏联将在华专家撤走后,苏联援助也中断,而中国则在技术封锁下克服困难,逐步建立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从仿制转向自主研发,并开始涉足民用船舶。

改革开放释放市场活力后,中国的造船业也逐渐向国际市场走去,产能和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并逐步提升质量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造船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型,聚焦高附加值船舶和绿色化、智能化技术。

如今,我国早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船舶设计、建造,都可以实现自主完成。

今年年初,据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经连续15年位于全球第一。

而2024年全年,我国更是获得了1796艘新船订单,从英国、日本、韩国到中国,世界造船业的中心就这样传递了下去,而如今,这个中心由中国领跑。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