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末,云贵大地上的战火突然熊熊燃起。平西王吴三桂,宣布叛清。这个消息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吴三桂在挑起战火那个震惊天下的冬天,已经六十一岁了。
彼时,多尔衮的去世,似是压在吴三桂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消失。他终于可以脱离那个在他背后操控一切的巨人,甚至觉察到清廷此时对西南的意图,怀揣着无奈和愤怒走向了反叛的道路。然而,这个决策并非他一时冲动,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变故早已暗自酝酿了这片风暴。
早在顺治十六年,永历帝为躲避清军的追捕而逃到缅甸,之后又被吴三桂亲自抓回并勒死。这个举动虽然为清廷立下大功,却也同时将他逼上了绝路。作为曾经的明朝将领,他早已没了退路,只能忠心耿耿地效忠清廷。这种忠诚不仅没能赐予他真心实意的信任,反而引来了更多的猜忌和防范。吴三桂品尝到了生不如死的滋味,但当时的他并没有起兵反叛之心,而是安静地等待时机。
康熙年间,多铎病故,八旗内部纷争不断。吴三桂虽然择机成为平西王,但他的嫡系部队在清廷的眼中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病。为了更好地控制他,清廷屡派亲信监视,让吴三桂始终无法安定下来。
在被逐往辽东之前,吴三桂的协同作战能力其实已经被清廷反复磨砺。不同于耿仲明、尚可喜这些没有嫡系部队的王爷,吴三桂从降清之初便始终掌握实权柔性的与满洲贵族合作。然而,他与英亲王阿济格等合作的默契也最终导致了他被调往锦州的命运。这个地方对吴三桂而言,意味着被清廷变相地架空,尽管名为镇守,实则赋闲。不得已,吴三桂在辽东一带按兵不动,闭门思过。
南明政权的覆灭,对吴三桂而言是一个契机。这使他意识到,清廷对西南的安排并不让他放心。在南方的叛乱消息不断传来之际,他的选择影响至深。面对李自成余部和张献忠余部的威胁,吴三桂不得不屈从调遣,前往征讨。然而,他与新搭档李国翰之间的合作并不愉快,那位辽东汉人常常亲自督战,给了吴三桂极大压力。
平定四川的两年时间里,吴三桂眼见局势不断恶化,南方反清势力蠢蠢欲动。而此时的康熙,其实也对西南边陲的不安定因素心知肚明。顺治皇帝刚驾崩,康熙继位未久,朝中局势并不稳定,这样的背景下,黔国公沐英的长寿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吴三桂的内心。
然而,康熙十二年,当吴三桂看到云南巡抚朱国治的横行无忌时,一切似乎再也难以被忍受。朱国治克扣军饷,导致吴三桂手下怨声载道,吴三桂多次交涉无果,终于做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决定——起兵反清。他以为,这次的举动能震慑清廷,为自己争取一个安定的后半生。
然而,吴三桂的一切打算,都在起兵后受到清廷严厉的打击。他迅速占领了云贵,进攻两湖和四川,但南方叛乱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力量,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特别是政治威望的不足,让他自立为“周帝”,却依然无法获得民心。这次起兵,使得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短暂的时间便迅速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