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了解到它的精妙之处时我对现在的世界产生了怀疑。
这两辆马车逆天在哪里呢,先放总结吧: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二号车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重3公斤多;银铸件983件,重4公斤多。 2000多年前的秦人在铜马车上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防锈技术、拔丝工艺;焊接工艺;镶嵌工艺;浇灌成型工艺;铸锻结合的工艺;空心铸造工艺;活页连接工艺;子母扣连接工艺;子母扣加销钉连接工艺和纽环连接工艺等。而这些工艺在秦都咸阳遗址也曾出土过多件,说明秦代的青铜器加工工艺已经较为普遍地用于现实生活。你要说这是唐朝,或者宋朝或者清朝的技术,我也觉得合乎期待,当然也许是我历史不精。
但是我掐指一算,这尼玛是2200多年前的玩意,公元前中国人的制造技术有这种高度?这时候的秦朝刚刚完成大一统,刚刚完成书同文车同轨,大部分人应该还是住的茅草屋,为什么会诞生出这种金属加工技术???
这种技术足以生产出一些初级的工业设备零件。虽然青铜的强度和耐久性都比较差,但是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些机械的最低要求。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靠的动力设备,水力驱动适用性差,蒸汽动力又必须用钢铁材料。
虽然科技和科学体系是两码事,但是畅想一下又何妨。也许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倒逼科学体系的建立?
当然了,历史没什么假设。开开脑洞,各位不用较真。
其实就算不去深究细节,2200多年前的古人能造出外观如此生动精细的 2:1 的金属模型就已经很逆天了。而且这不是雕塑那种死模型,这是全青铜并且由大量零件组装而成的,不但大都可以活动,而且有真的功能。
这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尤其是顶棚盖为2.13平方米的二号车,在出土时已经碎成了199片,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这个龟背形顶棚为一次性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为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过为4毫米。这种一次性铜液浇灌技术在设备先进的今天仍然值得赞叹。就算是纯手工制作的高废品率的生产方式,古人是用什么设备,什么技术,经历了何种的探索和研究才开发出来了这种生产技术。包括秦始皇的语言和度量单位的全国统一,他在当时所做的一些创举开天辟地的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称之为始皇帝可谓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