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表中国战略文件,用两个词定义中德关系,中国:适得其反

清峭日暮 2023-07-17 00:35:31

据《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本月13号发布的报道称,德国朔尔茨政府发表一份总计为64页的对华新战略文件。文件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再到人权议题。很明显,朔尔茨政府打算将这份文件的地位提升成为规范中德两国关系的“指南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份文件时曾强调,德国的目标并非“对华脱钩”,而是要减少在关键供应链对外国的依赖,因此中国对于德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合作伙伴、竞争者以及制度性对手。

对于朔尔茨政府的这一论述,我国驻德国大使馆第一时间发文作出回应,明确指出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既不符合中德关系的客观事实,也有损于两国的共同利益。翌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对德国政府发表的对华新战略文件作出了回应,称所谓的“去风险化”和“降低以来”,其本质是保护主义。

朔尔茨政府相比马克龙政府在对华关系上更倾向于所谓价值观

汪文斌表示,将两国之间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此举只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朔尔茨政府在其最新发表的文件中,虽然试图将“去风险化”的概念融入进去,但现实的压力还是让朔尔茨政府有所保留。例如,文件中明确警告德国经济界,需要自行承担在中国经营的风险。相较于过去的极力阻挠,新战略文件的论调其实是有所让步,也就是从“反对”变成了“不支持”。而德国经济界对于这一新说法,也产生出不同的意见,以德国工商大会、工业联合会为首的组织,认可对华新战略文件有关中德经济的部分,同时也认为朔尔茨政府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德国商会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朔尔茨政府不肯放弃所谓的“去风险化”,无疑是对中德经贸关系,乃至于中德两国关系的毒化,而且也会导致在华经营德企承受不必要的风险。事实上,德国政府发表的这份文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欧洲在看待中国时的纠结心理。

中德关系的“去风险化”势必会影响双边各层级合作

以法德英为首的“老欧洲”,不认可彻底意义上的“对华脱钩”,这同“新欧洲”主张的激进对华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老欧洲”试图用“部分脱钩”来重塑对华关系时,就会严重触及到工商界的现实利益。归根结底,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依旧没能拿出一套独立于美国霸权逻辑之外的地缘政治论述。

在整体上依旧是在亦步亦趋地效仿美国对华战略,死抱着“西方团结”来彰显自己的独立自主,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混乱无章。但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已经对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阐述了“去风险化”的弊端和风险,如果朔尔茨政府打算一意孤行,且不说本届德国政府有没有能力将“切换式”对华政策贯彻落实,这套似是而非的战略是否具备可行性都有待商榷。

中德关系面临挑战

作为“先驱者”,拜登曾宣称要与中国在“该合作的时候合作,该对抗的时候对抗,该竞争的时候竞争”,但时至今日,国际社会看到的只有无休止地对抗,以及因为对抗的持续升级而显现出来的冲突风险,以“理性务实”而闻名于世的德国,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知。

0 阅读:300

清峭日暮

简介: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