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还未亮,村子里已经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我裹着厚厚的棉袄,跟着父亲走出家门。寒风刺骨,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火药香,那是年的味道。
祠堂里早已聚集了不少人。昏黄的灯光下,族人们忙碌地摆放供品,香炉里插着新买的香烛。父亲从怀里掏出一叠黄纸,小心翼翼地放在供桌上。我注意到,他的手指微微发抖,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激动。
"来,给祖宗磕头。"父亲拉着我跪下。我学着他的样子,双手合十,虔诚地叩首。抬头时,我看见供桌上摆满了各色供品:整只的鸡、鱼、水果、糕点,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香烟缭绕中,仿佛能看见先人们的笑脸。
祭祖结束后,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我们回到家,母亲已经煮好了饺子。她特意在几个饺子里包了硬币,说谁吃到谁就有福气。我咬了一口,牙齿被硌得生疼,吐出来一看,竟是一枚闪亮的硬币。母亲笑着说:"今年咱们家的小福星就是你了!"
上午,村子里热闹起来。锣鼓声由远及近,原来是社火队来了。舞龙的小伙子们穿着鲜艳的服装,在寒风中挥汗如雨。龙身随着鼓点上下翻飞,仿佛真的活了过来。孩子们追着龙跑,欢笑声此起彼伏。
中午,亲戚们陆续到来。堂屋里摆了两张大圆桌,桌上摆满了母亲精心准备的菜肴:红烧肉、清蒸鱼、炸丸子、炖鸡......每一道菜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大人们推杯换盏,说着吉祥话;孩子们则忙着数红包,比比谁的多。
下午,我跟着表哥表姐们去逛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叫卖声不绝于耳。糖葫芦、棉花糖、炸年糕的香味交织在一起,勾得人直流口水。我们挤进人群,看了一场皮影戏,又买了几串鞭炮,准备晚上放。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亮起了灯。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虽然节目年年相似,但这份温馨却从未改变。快到零点时,父亲带着我们到院子里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我看见母亲捂着耳朵,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躺在床上,我听着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闻着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火药味,突然觉得,这就是年味。它是祭祖时的虔诚,是吃饺子时的惊喜,是社火表演的热闹,是家人团聚的温馨。它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初一,年味正浓。这份浓,不仅在于形式的热闹,更在于情感的深厚。它是我们与过去、与亲人、与传统的一种连接,是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