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采取“冲一冲”的策略来填报志愿。这样做确实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概率,实现“低分高报”,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小。
天上不会掉馅饼,除非“锦鲤”附体,通过“捡漏”被录取的专业,往往都是一些冷门专业或者正在走下坡路的专业,如土木类、建筑类、管理类、小语种类、新闻类、历史等。这些专业要么人才早已供过于求,要么行业需求正在萎缩,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或者薪资水平很低,导致报考的热度很低,这才有了低分“捡漏”的机会。
如果盲目“捡漏”,结果可能是将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啃老”大军的一员。所以,建议读大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考生,不要轻易尝试“捡漏”。
当然,如果你属于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则可以选择“捡漏”。
第一种:家族继承者。这种考生有家族企业继承,或者有自己的产业,将来是不需要自己出去找工作的,读大学更多是要拿到文凭。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冲一冲”是不错的策略,可以低分考取名校,提升就读大学的层次,提高学历的含金量,同时认识更多高层次的校友,成为自己今后的人脉资源。
第二种:资源深厚者。家长或者家里有长辈具有深厚的人脉背景,可以托关系安排工作,不需要自己找工作,通过低分“捡漏”考上更好的大学,认识更多高层次的校友,也可以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助力。
第三种:兴趣导向者。学生本人对特定冷门专业很擅长或者感兴趣,立志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通过“捡漏”的方式报考名校,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将来在该领域的发展。
第四种:名校导向者。一些考生平时成绩很优秀,立志考名校,只是高考发挥失常了,导致大学层次降低。这时候可以选择“冲一冲”,通过“捡漏”的方式被名校的冷门专业录取,来保住大学的层次,再以此为跳板,入学后谋求转专业、辅修双学位或跨专业考研,来实现逆袭。
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同岗位往往都有明确的专业要求。如果大家读大学的目的是想将来好找工作、找好工作,“捡漏”未必是好事,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未来规划以及家庭资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报考自己的分数可以稳妥考上的高校,才是明智的志愿填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