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小窗幽记》:黄帽青鞋,任我逍遥一生

刻度说 2019-02-24 16:50:26

社会压力大,鸡汤放不下。

任你百般瞧不起、看不上,

山穷水尽之时,兵荒马乱之际,

让你解忧的,

除了杜康,可能还真少不了几碗鸡汤。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静观漫天云卷云舒。

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

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古法老鸡汤就是这个Feel,带感,有格。

这款古法鸡汤的炮制者,

正是晚明大名士陈继儒,

其招牌鸡汤就是

后世雅士必备、小资必读的

装13神器《小窗幽记》。

此神器如和《菜根谭》、

《闲情偶寄》配合使用,

更是功力倍增,

想低调实力都不会允许。

陈老师继儒,自幼聪慧,

从小就被眼光独到之人誉为

“此汗血驹也,当非凡品”。

求学之路也一路开挂,

直至陈老师29岁时

似乎遭遇水逆,

第三次科举考试仍然没有考中。

俗话说事不过三,

而陈老师失败竟然过了三,

让陈老师那张不太俊俏的脸往哪搁。

“落榜过了三,老子去搬砖”,

陈老师彻底怒了。

当然,他并没有真去搬砖,

而是做了件颇有行为艺术范儿的事,

当街烧毁求学读书、

考取功名时的儒生衣冠,

展现了与黑暗不公的科考制度

决裂的坚定决心,

轰动乡里,成为一时谈资。

生活需要仪式感,

陈老师在400多年前

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

后世的小资们,服不服?

「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

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

至此,陈老师隐居小昆山、东佘山,

享受清风明月,丹青水墨。

虽绝意仕途,但并没有不问世事。

存心有意无意之妙,微云淡河汉;

应世不即不离之法,疏雨滴梧桐。

陈老师不是老顽固,他是老司机。

陈老师巧妙掌握着“不即不离之法”,

人在仙山,心在俗尘,

胸怀天下,笔耕不辍。

时事、热点,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该评论评论,该呐喊呐喊,

终于成为名震一时的KOL。

和当今的网红大V、意见领袖一样,

名声日隆的陈老师,

很多人都想与之结交。

求教问学者有之,

切磋书画者有之,

来蹭流量者亦有之。

商人、隐士、僧侣,来得都是客,

陈老师就俩字,“安排”!

久而久之

不仅“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

甚至“来见先生者,河下泊船数里”。

陈老师真真是

好酒不怕巷子深,人在深山有远亲。

当然,他的作品也大都成了“畅销书”,

一时洛阳纸贵。

甚至盗版、或假借其名的著作

也纷纷面世。

陈老师也曾感慨:

「忽为吴儿窃姓名,

庞杂百出,

悬赝书于国门 」

聪明如陈老师者,

自然懂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不仅成了当时很多人的精神导师,

还成了颇有名气的书商。

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陈老师手上可没有浪费。

陈老师一生编纂、出版了大量书籍。

仅在《四库全书》系列中

就收录了他所编纂的

《笔记》、《读书十六观》、

《群碎录》、《珍珠船》、

《古今韵史》等,多达200多种。

除了卖书,陈老师的书画也是冠绝一时,

为松江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出版刊物,书画润笔,字画鉴定,

这些业务都能带来大把银子,

足以让陈老师“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心安理得、优哉游哉地

在山中置别墅,造庭院,

养鹤焚香,不亦乐乎。

让陈老师留名后世、广为人知的,

并不是他赚的银子,

而是他那本鼻祖级

文青小资青年红宝书《小窗幽记》

(尽管这么本书的作者有争议,

但主流还是认为作者是陈继儒)。

《小窗幽记》是本什么书?

先看看目录,共十二卷,

每卷标题都是一个字,

“醒,情,俏,灵,素…..倩”,

这….正经书谁这么起名?

这书不正经?别误会!

不是正经,而是太正经。

正经到只有清风明月,流泉老僧。

动辄琴韵鹤鸣,山径古松,

还要如何正经?

小窗幽记一般被归为文小品文集,

内容多为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也有的是直接摘录前人的佳句名篇。

篇幅短小,用字典雅,

寓意清新,超然脱俗,

丝毫没有烟火气、凡人气。

在如今这个处处标榜“接地气”的时代,

那些不然俗尘的词语、意境、画面,

受到一众文青、小资,

或者另有情操,琵琶别抱的

现代人的追捧,

就不足为奇了。

随便再从里面找几句,让大家尝尝:

「 枕边梦去心亦去,醒来梦还心不还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竹窗下,唯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 」

…….

世俗,读书,修身,悟道,全齐了,

加上这工整伶俐

又风情万种的词句,

读下来口感就是一个666。

让一身疲惫,满脸风霜的现代人

如何不神往、不喜欢?

《小窗幽记》这部语录、

感悟式的荟萃集锦,

有着明清小品式惯有的调调,

短小,自由,不拘一格,自有韵味,

当然也有一股传说中的“鸡汤味”

虽说现在“鸡汤”名声不好,

但这碗古法老鸡汤还是值得一喝。

时至今日,

就连这等醇厚的鸡汤也已越发难得,

大都是清水勾兑鸡精,

既无底蕴,又无营养。

既伤人身,又伤人心。

END

0 阅读:8

刻度说

简介: 标记值得标记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