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撕毁8000万美元订单,断供高铁车轮,中国如何绝地反击?

家琪严选 2024-11-23 11:43:45

近年来,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高铁技术已出口至东南亚、南美洲和中东等多个地区。然而,在高铁零件的国产化率方面,中国高铁也曾被某些人质疑,比如高铁车轮过度依赖进口等。

那么,作为我国出口名片的中国高铁,是否真的连一个小小的车轮都依赖进口呢?

作为一个铁路大国,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起步较晚,为了尽快掌握高铁技术,2003年,我国确立了“市场换技术”的基本思路,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来发展我们的高铁技术。

“市场换技术”的效果立竿见影,我们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复杂的高铁技术。但是,像高铁这样复杂精密的设备,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所有零件全部国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

高铁车轮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精密的零件,技术要求很高,我国当时确实无法生产高铁车轮。

放眼国际市场,高铁车轮相关技术被少数几个国家牢牢掌控。其他国家要想购买高铁车轮,就只能从日本的住友、德国的BVV、意大利的路奇霓和法国的瓦顿这四家公司购买。

这样一来,高铁车轮就成为了垄断性商品,价格自然是高得离谱。谈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人家根本就不跟你谈价,爱买不买,不买你就用人力推着高铁走。

而且,高铁车轮是一种消耗品,列车每运行240万公里就必须更换新车轮,全国所有的高铁列车加起来,车轮的消耗量是惊人的。

这几家公司为了达到长期垄断的目的,还形成了一种默契:对于高铁车轮技术,既不申报专利,也不发表论文,也不接受参观交流,以防止相关技术外流,阻止别国发展高铁技术。

制造高铁车轮到底难在哪里呢?由于行驶速度极快,高铁车轮的受力会以指数级增长,所以高铁车轮的制造要求远高于普通铁路。对于高铁车轮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保证车轮与铁轨的接触面——踏面的完整。

在高铁启动和制动阶段,会产生高温摩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踏面不完整,就很容易损坏车轮,从而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料的后果。

1998年6月3日,一列从德国慕尼黑驶向汉堡的高速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脱轨,造成101人遇难,105人受伤。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列车的车轮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金属疲劳断裂,直接插入了车体,与铁轨发生刮擦,从而导致列车脱离轨道。

由此可见,高铁车轮虽小,但事关全局,不得不引起重视。

几个月之前,为了配合美国针对中国的制裁,日本和德国宣布对中国断供高铁车轮,之前双方签订的8000万美元订单也被取消。

他们的用心十分险恶,他们认为只要断供高铁车轮,就能搞垮中国的高铁。中国高铁也一度沦为老美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轮子,我看你怎么跑!”

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人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科研攻关高铁车轮。安徽马鞍山钢铁公司通过多年的探索创新,研发制造出碳硅板复合车轮。除了马钢,太原重工、山西佳宁等企业也相继研发出时速超过350公里的高铁车轮。

2015年,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的国产D2车轮研制成功,被安装到CR400系列“蓝海豚”和“金凤凰”动车组上,中国高铁实现了车轮的国产化。

与从国外进口的高铁车轮相比,国产高铁车轮不仅价格降低了很多,而且在性能上也更具优势。国产D2车轮使用的中碳Si-V微合金钢材大大提升了车轮的断裂韧性和抗拉强度,在硬度、抗热损伤和抗磨损等方面都优于进口车轮。

目前,国内高铁车轮的国产化比例已经越来越高。在不久的将来,高铁车轮将会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

由于价格便宜,性能优异,国产高铁车轮甚至已经走出国门,出口至德国——这个原本制裁我们的国家。

0 阅读:44

家琪严选

简介:家琪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