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收藏市场最为热议的话题无疑当属三星堆时隔34年后重新开启考古挖掘,并且有了最新的重大发现。随着三星堆的信息刷爆朋友圈,收藏圈自然也掀起了一股高古热,事实上,这种高古热在过去一年的全球拍场已经显现,而对于高古艺术,来源和传承的分量要重要得多!

去年伦敦佳士得秋拍,一件冯·奥尔岑男爵及男爵夫人旧藏的西汉黄玉带钩拍前估价60-80万英镑,最终以290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2500多万,这件玉带钩为民国时期上海富商陈仁涛收藏。陈仁涛因收藏有“国宝金匮直万”,名斋曰“金匮室”,自号“金匮室主”。

刚刚过去的纽约佳士得春拍上,一件商代晚期青铜虎鸟兽纹觥于1949年以前为海军上校S. N. Ferris Luboshez(1896-1984)购自于中国,后历经名家递藏,著名大行蓝理捷展览出版,最终拍出860万美元高价,约合人民币5600万元。
高古艺术品由于内地政策的关系,只有在1949年有着明确流传记录的,才能够在内地公开上拍交易,这种流动性溢价在高古艺术品中显得尤为明显,当然,传承本身还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都是一件藏品巨大的附加值所在。

良渚玉琮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和三星堆同时期甚至更久远的良渚玉器,清代时期就曾入藏清宫,但乾隆皇帝对清宫收藏的良渚玉琮往往都“动了手”,有的被改装成了花器,有的变成了笔筒,还有的在琮内题了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乾隆皇帝将良渚玉琮看作是汉代的车轴配件了,这些都是十分有趣的历史印记。而市场上出现过晚晴收藏家端方旧藏的良渚玉琮,由于晚晴时期良渚遗址仍没有发现,端方将其断代为周朝,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名家旧藏,往往就会给我们带来这些极为有趣的话题,这些也都是收藏的乐趣所在。
而今天我们说到收藏文化的传承,不得不唏嘘一句,由于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如今中国内地所见收藏能够传承三代以上的,寥若晨星(如果有不认识的朋友介绍过来,说祖上有藏品传下来让我去看看,我90%以上连看都不想去看,呵呵)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真正在内地历经一百多年传承的高古文物,太难找,而像华艺国际广州春拍所呈现的吴大澂、吴湖帆递藏的古物,那实在是太珍贵了。

左: 吴大澂像
右:吴大澂著《古玉图考》与《权衡度量实验考》
吴大澂(1835—1902)的生平,相信朋友们都非常熟悉了,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晚清最为重要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吴大澂之孙吴湖帆(1894-1968),更是堪称家喻户晓的近代海上画坛开宗立派的领军人物。湖帆有书斋“梅景书屋”,汇聚祖父吴大澂“愙斋”、外祖父沈树镛“宝董室”、岳家潘氏“攀古楼”收藏,加上自身四方蒐集,积得古物近半壁江山,鉴别精辟独到,被世人称为鉴定“一只眼”,是中国金石书画鉴藏的巨擘。

2017年华艺国际春拍
吴大澂 拓注金石各器 四屏立轴
成交价:402.5万元
在这几年的拍场上,吴大澂概念极为火爆,就算是他的拓片,都价值不菲,如2017年的华艺国际春拍上,吴大澂的拓注金石各器四屏立轴拍出了402.5万元高价。

而本次华艺国际春拍所呈现的,那可是真正的吴大澂旧藏的古物,而且都有着明确的来源著录证据!

明代 青玉瑞斑蒲纹玉璧
备注:吴大澂旧藏。
出版:
1.《古玉图考》第 32 页,光绪己丑年,吴大澂著;
2.《权衡度量实验考》,清,1894年,吴大澂著;
3.《琉璃厂杂记》,周肇祥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RMB: 300,000-500,000

盒盖铭:丁少山待诏艮善曰:“古之蒲璧乃织蒲文也,未见古璧有刻蒲草者”。其说甚是,此璧青玉瑞斑,径合圭尺五寸,愙斋记。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

在古代,蒲璧为六瑞之一,是表示爵位的一种信物。此蒲璧为清代著名鉴赏家,吴湖帆祖父吴大澂旧藏,并著录于《古玉图考》,《古玉图考》仅著录了两块蒲璧,此璧放在第一图,为此专门制作木盒并在盒盖题铭,足见吴大澂对此璧之珍爱。
在周肇祥着的《琉璃厂杂记》中也对此块蒲璧有过记载,其在书中写道“传世古玉璧,苍璧多,有纹者少。榖璧尚时见,蒲璧绝少。…然吴清卿所藏蒲璧只二器,李新吾丈所曾见,谓获者可以压倒。余乃缩食节衣,以二百番得之,恨清翁早物故,不及举以相质矣”其大意是曾节衣缩食,想以二百大洋来买吴大澂所藏这两块蒲璧,后因吴大澂早逝,未能买到。由此可见当时此块蒲璧之珍罕。


明代 谷纹玉璧
备注:吴大澂、吴湖帆旧藏上海博物馆发还,编号:553477。
出版:1. 光 绪 己 丑 年(1889 年) 吴 大 澂 著《 古 玉 图 考》, 图三十一;
2. 李敖主编 . 古玉图考 营造法式 天工开物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6:15,图二十五。
RMB: 500,000-800,000

盒盖文字释读:「璧八带连环云雷纹 背谷纹 吴氏所藏古璧图考三十一 谷璧白质黑章满身水绣」神秘莫测的的敬仰。本品是由吴湖帆祖父吴大澂收藏,一直传到吴湖帆,并著录于清代的《古玉图考》,可见于图三十一。

光绪己丑年(1889年)吴大澂著《古玉图考》
李敖主编.古玉图考 营造法式 天工开物[M].
该玉璧玉色古旧,造型规整,两面均工,白质黑章满身水绣,一面碾琢有谷纹,另一面饰八带云雷纹,中心有一规整的圆孔。玉璧线条细腻,错落有致,包浆自然。《尔雅·释器》对玉璧的解释是“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所以边缘器体比穿孔大者即是玉璧。

周青铜中士“五”字剑(配白谦慎题长卷、木盒)
剑 L:47cm;引首 99.5*59.5cm;
四圭拓 43.5*34cm;中士剑拓 67.5*34cm;周瓦拓 67.5*34cm
备注:吴大澂、吴湖帆递藏。
出版:吴大澂撰《权衡度量实验考》,1894年,P106-109。
RMB: 1,200,000-1,800,000
此剑为吴大澂旧藏并特制木匣,在匣盖篆书定名「周制中士之剑」,下录其考证。愙斋如此定名是因《考工记·桃氏》记载,春秋战国时剑作为礼制的一部分,不同的长度对应不同的等级,佩剑者不可越级。此剑长度对应的正是上、中、下三士里的中士身份。

本剑属吴越式剑,整个造型古朴端秀,剑身脊长与两刃保持平行,至锋处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有两箍。剑的各部位均保存完整,铸工精良,剑身锉磨精细,抛光平整,斑驳铜锈,更显历史厚重感,为同类器中上乘之作,显示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

权衡度量实验考.一卷.清.吴大澂撰.民国时期刊本.黑白版_108


商 纪侯亚疑簋(纪国君主纪侯铸器)
备注:
1. 孔祥熙旧藏;
2. 原纽约佳士得拍品。
著录:
1.《贞松堂集古遗文》卷 4,第 38.4 号,罗振玉著,1930年刻本;
2.《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卷 7,第 24.4 号,刘体智著,1935 年石印本;
3.《续殷文存》上卷,第 43.2 号,王辰著,1935 年石印本;
4.《三代吉金文存》卷 6,,第 27.5 号,罗振玉著,1937 年影印本;
5.《黄县器》第 78 页,第 12 条,王献唐著,1960 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6.《金文总集》第 2151 号,严一萍著,1983 年台北出版;
7.《殷周金文集成》10559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84-1994 年中华书局出版;8.《山东金文集成》第 321.2 号,山东省博物馆编,齐鲁书社 2007 年出版。
9.《三代吉金文存》上册卷六 P622,上海中华书局,罗振玉著,
RMB: 500,000-800,000
铭文:纪侯亚疑父己。
此簋为西周前期常见形制,立体感较强,保留了商代的装饰风格,为殷商后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中的代表作。铭文:纪侯亚疑父己。纪国始自商代,至公元前 690 年为齐国所灭。国君为姜姓,爵位为侯爵。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的寿光市。在西周时期,纪国的疆域很大,与齐鲁三国鼎立于山东半岛。自清中期以来,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均出土过纪国铜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青铜簋为孔祥熙的旧藏,2017年香港佳士得一件孔祥熙旧藏的傅抱石琵琶行,拍出2.048亿港元。


商晚期 青铜丙爵
1. 出自河南安阳殷墟;
2. 黄浚(伯川)旧藏,得自于 1944 年之前;
3. 意大利藏家 Franco Marinotti(1891-1966)旧藏。
著录:
1.《邺中片羽》第三集卷上第 45 页,黄浚编著,1944 年印行;
2.《殷周金文集成》7663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84-1994 年中华书局出版。
铭文:丙。
在商代,爵作为最重要的饮酒器,地位极其尊崇。《礼记·礼器》中专门有记载曰:“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通观目前考古发现中的数据,爵作为标志身份地位的重要礼器,研究资料甚丰。此爵以铭文命名为“丙爵”。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古董商黄浚(伯川)之旧藏,著录于其金石学重要著录《邺中片羽》第三集中。通体纹饰清晰,包浆莹润,锈迹斑驳参差,古意盎然,此种包浆雅称“水铜绿”,极受古今青铜收藏家之喜爱。

蔡守旧藏 黄宾虹手拓 北魏广川 王侯太妃造啰舍那尊者造像
备注:旧拓镜片 蔡守、李尹桑、黄宾虹题跋 何云簠藏
66.2×30.4cm(画心)
RMB: 250,000-350,000
此造像刻于北魏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原在洛阳龙门山,后归何云簠,1914年由黄宾虹手拓赠与蔡守。黄、蔡相交投契,一九〇九年南社成立,二人均为早期社员,黄曾为蔡作《玄芝阁图》、《雪味庵图》。一九三五年八月黄宾虹赴香港,与香港著名画家李凤坡、张谷雏、黄般若等游九龙半岛,蔡哲夫同行相伴。此拓之中,汇聚了岭南文坛政坛重要人物梁鼎芬、近代金石大家褚德彝、李尹桑,五位南社社员——蔡守、黄宾虹、孙仲瑛、刘季平、陆灵素的题跋钤印,不仅是罕见的黄宾虹手拓拓片,也是见证近代历史重要人物交往的珍贵实物,不可多得。


王世襄 行书书法
释文:斋中仅可置四椅一榻;他如古须弥座、短榻、矮几、壁几之类,不妨多设;忌靠壁平设数椅;屏风仅可置一面;书架及橱俱列以置图史,然亦不宜太杂,如书肆中。
王世襄先生的书法真迹,其实市场上并不多见,由于名气太大,作伪的多,而这件王世襄书法,引用了明末文震亨《长物志》的一段,也堪称是王老自己认可的家具陈设理念。


清乾隆 十色八卦贡墨(一盒十锭)
备注:杨振声赠、张充和藏
著录:《天涯晚笛 - 听张充和讲故事》,2013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190
展览:《与古为徒 - 中国古代金石书画及古籍名墨特展》,2020 年,上海
尺寸不一
RMB: 600,000-800,000

本次“物外”专场的名家旧藏,可谓群星璀璨。这套墨用天然朱砂,石青,石绿,藤黄,雄精,蚌壳等矿植物原料配以广胶精制而成,为乾隆年间汪惟高在内务府所制精墨。杨振声为张充和挚友,此墨为杨振声送给张充和结婚礼物,是张充和最为珍视的三件结婚礼物之一,珍藏一生,未舍使用。

张充和 (1914 --2015 ),相信朋友们都非常熟悉了,合肥四姐妹 "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 年随夫君赴美后,在哈佛、耶鲁等 20 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 最后的才女 "。


清乾隆 永命寿昌歙州龙尾砚
砚铭:永命寿昌
款识:乐寿老人 隆兴甲申仲秋月
备注:竹内栖凤(日本著名画家)旧藏。竹内栖凤(たけうち せいほう、1864年12月20日(元治元年11月22日) - 1942年(昭和17年)8月23日)是一位日本画家。竹内栖凤是近代日本画先驱、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京都画坛代表人物,曾任帝室技艺员,也是第1回文化勲章受章者。
此砚取龙尾歙石裁成,砚之正面雕刻线条极为简洁,除砚首仿古夔纹外无一纹饰,惟见砚堂数道浅刷丝纹。砚背则随砚身刻浅池,其上以细线浅刻鸟篆,为“永命寿昌”四字,刀法纯熟。其下刻一篆文方印“乐寿老人”,落“隆兴甲申仲秋月”款。
乐寿老人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曹锟之自号,1916至1923年,曹锟坐镇保定,于府河南岸修建私邸,取孔子“智者乐,仁者寿”之语,命名为“乐寿园”,并在此庆祝自己的六十寿辰。此后曹锟即以“乐寿老人”自称,亦在所藏书画中钤此印文。故可推测本品应为曹锟晚年所藏古砚。后此砚为日本知名画家竹内栖凤珍藏。

再来看一组名家印章:

清乾隆 白玉洒金皮『读书乐』雕螭龙钮印
印文:读书乐
H:4.8cm
RMB: 500,000-800,000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乾隆帝嗜玉成癖,本拍品即为“乾隆工”的极佳体现。选用上好和田玉精琢而成,一面满布洒金皮色,玉质细腻,结构紧致,洁白如脂。玉佩作斧形,佩首透雕一龙,龙立于玉斧之上,寓意“府上有龙”,寄予“望子成龙”的美好期待。底部印文“读书乐”,意趣盎然。


近现代 王福厂刻吴朝枢自用印
印文:石云山人裔孙
边款:石云山人吴氏为南海望族,朝枢先生属作此印,述祖德也。乙酉孟冬,福长拜记。
出版 : 上海博物馆藏《福厂印稿》乙酉卷,是谱为民国原钤本,计 101 册。
RMB: 100,000-150,000
印面主人简吴朝枢(?~ 1982),祖籍广东南海,生于马来西亚。乾嘉时期著名收藏家吴荣光后裔。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曾任中国驻马来西亚领事馆参赞及领事。因工作关系,与徐悲鸿、杨善深、赵少昂等画家结缘,书画收藏颇丰。
文章转自: 大象世界 项老师,如有侵权联系删除